聚势赋能 头部印企谋变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28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流趋势,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结果。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印刷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突破瓶颈。
增速波动 贸易顺差稳定
“十三五”期间,印刷产业在调整中发展。从经济增长维度看,GDP增长速度最快,第二产业和印刷产业的增速均低于GDP增速。其中,印刷产业增速有波动。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印刷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2.65%,2017年为4.44%,2018年为5.43%,2019年仅为2.40%。
从进出口贸易维度来看,印刷产业进出口额在总量中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国内印刷产业相关商品进口总值47.38亿美元,其中印刷品占53%,印刷装备占38%,印刷器材占9%;出口总值144.58亿美元,其中印刷品占80%,印刷装备占15%,印刷器材占5%。
综合印刷装备和器材近4年进出口发展情况,2016年―2019年,印刷装备进口总量为74.14亿元,出口总量为83.41亿元,贸易顺差处于稳定状态。进口方面,印刷设备在印刷装备进口中占大头,总量为64.1亿元。出口方面,印刷设备仍占大头,总量为51.62亿元。印刷器材前4年进口总量为17.97亿元,出口总量为29.05亿元。进口方面,印刷油墨在印刷器材进口中占多数,进口总量为11.99亿元,喷墨墨水年平均增长率较高。出口方面,胶印版材出口占大头,出口总量为19.97亿元,柔印版材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较高。
科技创新 头部企业发力
目前,国内印刷沪深上市公司共32家。从数据统计来看,30年来,每10年上市公司户数增加1倍左右。32家上市公司均为民营企业,其中,1家为出版印刷企业,1家为印刷机械企业,其余均为包装印刷企业。
上市公司已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占全国印刷总产值的6%。2019年,3家“百亿级”企业出现,分别为营收110.97亿元的合兴包装,营收98.45亿元的裕同科技,营收92.11亿元的紫江科技。10家企业毛利率在30%以上,如集友股份毛利率为43.67%,吉宏股份毛利率为43.42%。
重视科技进步也是头部企业的亮点。在防控疫情、复工复产中艰难前行的2020年,包装印刷上市公司依然保持科技投入的强度。5家上市公司2020年科技投入仍超亿元,如裕同科技3.418亿元,紫江企业1.597亿元。翔港股份、普丽盛、英联股份等3家上市公司2020年科技投入超过2019年。
中外差距 抓重点谋突破
国外标志性印刷企业共14家,含4家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和10家印刷加工企业。其中,北美有6家,分别为当纳利、科德公司、西姆普莱斯、艾利、洲际印刷公司、丝艾。欧洲有4家,包括海德堡、高宝、博斯特、康美包。日本有3家,为小森、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澳大利亚有安姆科1家。
从2019年经营状况看,营收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凸版印刷134.76亿美元,大日本印刷128.98亿美元,艾利70.7亿美元,安姆科66.35亿美元,当纳利54.27亿美元。从印刷设备行业看,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在数字化的趋势下,经过努力总营收都能保持平稳,并保持相对较高的毛利率,约30%―50%,但净利润呈明显下滑趋势。从印刷加工行业看,北美传统印企巨头当纳利和科德公司,总营收近年来都呈下降趋势,并已连续多年亏损,总市值都不到1亿美元。而新型印刷加工商如美国网络印刷电商西姆普莱斯,疫情前连续几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总营收达25亿美元,科研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10.5%,市值达到20.3亿美元。
在印刷加工类企业中,国外头部企业营收规模明显高于国内印企。按研发投入,海德堡近3年研发投入年均1.25亿欧元,约合9.76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头部印企研发投入1亿―2亿元人民币,差距较大。按人均产值,在国外,日本企业相对较高,为30万―40万美元;大部分企业员工的人均产值在20万美元左右。而国内上市公司人均产值为96.38万元,约合13.83万美元,达到国际同行70%的水平。
因此,国内印刷企业应抓住重点求突破。包装印刷要抓住市场机遇,争取各种资源,支撑消费升级,实现做强做大。书刊印刷要以改革为突破口,盘活存量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印刷装备要增强研发能力,突破技术瓶颈,尤其要关注数字技术等的发展趋势。
(作者系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