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马济邢到铁牛进藏

作者:黄卫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06

  □黄卫来

  1966年5月,西藏援助的良马到达邢台。

  资料图片

 

  今年是藏历铁牛年,也是邢台大地震55周年。春节期间,观看西藏卫视播出的拉萨市藏历新年晚会,看到讲述良马济邢、铁牛进藏故事的节目时,再次被这个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故事感动。

  去年9月上旬,带队到河北邢台调研,正好接待我们的张市长是早期的援藏干部,我们算得上是援友。谈完工作之后,张市长向我讲起了邢台和西藏间的交往历史,并建议我有时间去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看看,那里有关于良马济邢和铁牛进藏的史料介绍。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前往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参观。西藏阿里地区团委副书记群央卓玛,2020年7月被派往邢台市任泽区挂任副区长。在我援藏期间,她刚刚工作不久,是地区劳动局的干部,曾经跟着我参加过全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知识竞赛,后来又陪同我在阿里地区调研,前后在一起近20天之久。因为要去探寻的是藏汉团结的历史,了解这些历史,对她挂职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于是约上她跟我一起参观。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位于隆尧县城,馆前广场是高耸的地震纪念碑,陈列馆本身是一栋一层的房子,可惜的是,其后面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高层住宅,使陈列馆显得有些矮小。陈列馆没有专门的讲解员,讲解工作都是由志愿者承担,那天为我们做讲解的志愿者是隆尧县人社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算得上我们的同行。

  在“良马济邢”展区,志愿者为我们讲述了地震的基本情况和西藏人民踊跃支援灾区的感人故事。1966年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之后,3月22日邢台晋宁县再次发生7.2级大地震,史称邢台大地震。持续20多天的邢台大地震,造成8000余人蒙难,120余万间房屋倒塌。地震发生后,周恩来总理3次亲赴灾区慰问群众,组织救灾。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邢台人民渡过难关。

  消息传到雪域高原,刚刚在1959年的民主改革中翻身得解放的西藏各地农牧民纷纷集会,强烈要求给予邢台灾区支援。经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送马给灾区人民,帮助他们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一个报名献马、送马的热潮迅速在西藏各地开展起来。

  当年4月下旬,62名翻身农奴代表组成慰问团,赶着西藏各地农牧民捐献的240匹良马,从雪域高原出发了。一路上,慰问团寸步不离地照料着马匹。夜里怕马受寒,他们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搭在马背上;怕马喝了冷水肚子痛,他们就烧温水喂马;有些马因为疲劳不吃草料,他们就把自己吃的糌粑拿出来喂马。马上了汽车后,为了不让马磨伤皮肤,他们就脱下自己的棉衣,包在马身上。

  就这样,送马队伍翻越唐古拉山,跨过昆仑山口,穿越茫茫无人区,走路,坐汽车,转火车,整整26天,行程1.1万多里,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把这批良马安全护送到了邢台。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因为有两匹牝马在途中产仔,所以,虽然历尽艰辛,最后抵达邢台的西藏良马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出发时增加了。

  当送马队伍万里迢迢赶到邢台时,灾区人民眼含热泪,紧紧地同藏族兄弟拥抱在一起。慰问团每到一地,人们都敲锣打鼓,像迎接亲人一样来欢迎百万翻身农奴派来的代表。他们把藏族兄弟接到自己家里,拿出最好的饲草来饲养这批西藏马。工厂还把新生产的水轮泵、新式步犁、铁锨和藏族农牧民需要的毛刷、毛剪、镰刀、手推车等送给了慰问团,邢台地方政府还特制了一批纪念茶杯,赠送给每一名慰问团成员。在地震灾区,慰问团和灾区人民一道割麦、打场、运肥、建房,还种下32棵“友谊树”,以此作为藏汉人民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永久纪念。

  “良马济邢”,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一段不朽佳话。

  在“铁牛进藏”展区,志愿者向我们讲述了邢台人民始终感恩西藏人民的无私援助,并在30多年后向西藏人民捐赠拖拉机的故事。

  时间来到1999年,恰逢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邢台市干部群众建议开展一次援藏活动。为此,邢台市委、市政府筹划了“良马济邢兄弟情,铁牛进藏一家亲”的回访计划。一时间,邢襄大地,百万群众涌动起一阵阵心向西藏的感情波澜:从耄耋老人到天真学童,踊跃捐款,并争先恐后在书有“铁牛进藏一家亲”的33米(寓意邢台地震33年之后)长卷上签名;邢台书画界挥毫泼墨,企业界慷慨解囊;当年的灾区巨鹿县的一位小学生将3元5角钱投进募捐箱,说“钱不多,代表我的一点心意”;为了使捐赠的拖拉机更好适应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邢台拖拉机厂为此特制了一批拖拉机,除了按出口标准生产外,还提高了拖拉机的马力,将柱塞机油泵改为齿轮油泵。

  1999年5月20日,运送60台邢台牌拖拉机的铁牛进藏车队,载着邢台640万人民的深情嘱托,向令人神往的雪域高原进发。车到千里青藏线的起始站格尔木,队员普遍出现高原反应,气短、失眠、嘴唇变紫,但没有一个队员退缩。他们说:“如果不亲手把拖拉机送到藏族同胞手中,我无颜见家乡父老。”

  5月28日,送“牛”途中最艰难的一段开始了。车队出格尔木,驶上世界最高的公路。5月的青藏高原,风雪交加。南行160公里,便是举世瞩目的昆仑山。眼前展开的是广袤无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4000米、4500米、5000米……载着铁牛的卡车喘着粗气,坚定地向前冲、向上爬。5月29日凌晨抵达温泉后,队员们有的发高烧,有的流鼻血,有的休克,个个脸膛儿乌黑,头痛欲裂。行进14小时体力已耗到极限的队员实在走不动了,大伙脚迈“太空步”,摸黑走进路旁一个废弃的兵站,歪歪斜斜躺下身子,大口喘着粗气。在这高寒空荡的夜里,生命显得很脆弱;在这难忘的不眠之夜,饱受折磨的队员更对当年藏胞千里送马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

  就这样,回访团闯过了茫茫戈壁,闯过了数百公里无人区,闯过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当披着红花的车队安然越过唐古拉山口抵达地热蒸腾的羊八井,与赶来迎接的西藏自治区的领导会师时,队员们喜极而泣。

  55年来,邢台与西藏间的友好交往不断,良马济邢、铁牛进藏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据邢台技师学院的王校长告诉我,她原来担任邢台市农业学校的校长,多年以来,学校一直开办西藏班,免费招收西藏的农牧民子女入学,并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每招收一批西藏学生,到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参观是入学教育的固定科目。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使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更好地了解藏汉一家的前世今生,让他们更加明白,汉族和藏族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使西藏人民和邢台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像雅鲁藏布江一样源远流长。

  (作者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