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作者:张席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06

  □张席贵 文/摄

  当年,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走到哪儿,写到哪儿。

  延安新闻纪念馆。

  我们党当年就是用这样的油印机,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

  从上海运回的印刷机。

 

  因为采访的需要,我曾走进陕西延安新闻纪念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它见证了党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历程。

  延安新闻纪念馆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馆的外形呈窑洞形,寓意着党的新闻事业是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的。

  作为镇馆之宝,馆内陈列的印刷机是当年从上海运来的,当时要将这台机器运到延安,很难闯过敌人的封锁线,于是地下工作者就在上海把这台机器进行了拆卸,把机器上的零件全部装到了棺材里,以蒙蔽敌人的眼睛,最后顺利运抵苏区,再由工作人员将机器进行组装、调试,顺利投入使用。

  这样的一台印刷机,加快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数量,及时向更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我们的革命主张,吸引了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延安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的胜利捷报等喜讯就是通过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和一张张报纸,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了大洋彼岸。

  1936年7月17日,埃德加・斯诺来到陕西志丹县,毛泽东亲自接见并就中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与他进行了广泛交谈。斯诺在陕北、甘肃、宁夏等革命根据地采访了3个多月,对红色政权下的边区进行了全面考察。1936年10月,斯诺结束了对红色根据地的访问,带着记得满满的笔记本、照片胶卷和电影胶片,以及沉甸甸的红军报纸、文件,从陕北回到了北平,后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问世。

  该书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诬蔑和新闻封锁。如今志丹县革命纪念馆中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和照片,都是斯诺当时留下的。

  那台古老的印刷机,在革命战争年代,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它静静地停留在了那里。钢铁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的每一个零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都无法估量。

  此刻,我回望前辈们留下的脚印,在心生敬畏的同时也在思考,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我应该如何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不忘初心、行稳致远,努力做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