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舒筋活血”有良方

作者:李婧璇 孙海悦 尹琨 郝天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10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孙海悦 尹琨 郝天韵

  3月7日,江苏省海安市新华书店,读者在柜台前选购党史图书。

  翟慧勇/人民视觉

 

  “建设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与营造书香社会的整体环境、政府加大实体书店扶持力度的机会……实体书店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如何抓住政策的红利,借力新技术所带来的新机遇,出一条新路来?心系行业发展的代表委员们,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讲述着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为实体书店的健康发展提供“良方”。

  固本:吸引读者关键还是靠书

  近年来,一批特色鲜明、颜值高的实体书店吸引着人们纷纷前去打卡,在成为“文化地标”的同时,也成为“新晋网红”。如何看待网红书店的迅速兴起?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看来,当下基本上都是情景式消费,书店的装修确实能够吸引一些人去“打卡”,“人们进入书店未必就要进行阅读活动。哪怕进来感受一下书店的氛围、浸染一些书香,体验一下公共空间的文化魅力也是好的。”

  “对于一家书店而言,除了出售图书以外,也是一个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郭媛媛指出,当一家书店成了网红打卡地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其影响力也得到了彰显,“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以长远眼光来看待”。

  “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在场景化设计方面除了用颜值吸引读者,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营造书香的氛围上,才能吸引读者多次进店,而不是成为只能拍照的一次性网红店。”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原巡视员黄玲认为,店内灯光、桌椅、书架、台阶等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符合读者实际阅读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定期搭建主题阅读场景,增加读者进店阅读体验。

  “书店关键还是靠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对于网红书店持谨慎态度,他表示,不必将书店过度装修、装点得特别豪华,要找到书店在吸引人流与做好主业间的平衡。

  “要走特色化转型、差异化竞争之路,打造可持续赢利的经营模式,让网红成‘常红’。”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建议。

  活血:探索“书店+”新路径

  网红书店、智能书店、24小时书店……当下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实体书店,折射出新时代人们对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书店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实体书店唯有在软硬件方面“双管齐下”,生存之路方能越走越宽。

  “实体书店要赢得发展生机,一定要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在选书上一定要选有效品种,把书店做出特色,让它成为凝聚爱书人的文化活动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这番话引发共鸣。

  “书店要以文化为发展核心,多元化增量体验。”黄玲建议,大型连锁书店可打造多元文化业态融合的文化Mall;独立书店要强调个性,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专业书店聚焦垂直领域,提供文化增值服务,并且书店还可专注构建文化消费场景,积极开展复合型经营模式。

  “让书店在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当下的实体书店需要认清未来发展趋势,适应社会文献生产利用各阶段的具体变化,寻找更多更好的有效发展路径。

  在文具展销、简餐服务、文化沙龙和空间外包等逐渐成为实体书店“标配”的时代,探索“实体书店+”的核心在哪里?

  “书店需要在用户体验等方面寻找新突破口,尤其是在多种媒体产品的用户交互方面,及时跟上信息文化变化的节奏,让实体书店成为公众社会的文化体验中心之一。”胡卫建议。

  从传统网点布局转向为社区文化空间,实体书店也在逐步探索中。胡卫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实体书店要分析、把握各种社区的需要差异,将适合当地居民、尤其是适合当地老龄人群的纸本图书向相关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推介。

  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宁雅秋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区书店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看来,实体书店应该成为社区文化服务的一部分,并因地制宜,对准社区特色,将便民、特色的实体书店成为打造社区文化空间的重要一环。”

  “要让技术为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服务加持。”于殿利认为,新零售背景下的实体书店,会越来越重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会把图书的出版、发行和零售环节联系得更紧密,把线上的购买和线下的体验有机融合。

  对此,黄玲也表示认同:“要强化书店技术应用和支持,搭建线上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

  技术、环境助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实体书店发展关键靠人,需要懂书、爱书的人。“书店为读者挑好书、选好书,为读者提供的优质阅读服务,都是需要在书店工作的人来实现。”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富康年说。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忠斌也强调,“书店要建立起人与书、人与书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化淤:加大扶持监管力度

  过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书店的日子不太好过。正如魏玉山所说:“实体书店去年因为疫情原因比较特殊。一旦疫情控制住了,实体书店恢复发展会向比较好的方向走。”“国家和各地对实体书店出台很多优惠政策,这几年实体书店发展总体向好,这是大趋势。”

  因此,对于涉及实体书店相关的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持,代表委员们在称赞的同时,也有进一步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建议以政府发放图书消费券形式,推动实体书店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所造成的损失。

  “督促落实《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措施,继续推进实体书店免税政策,对做得好的实体书店特别是农村乡镇网点进行资金扶持,把实体书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黄玲表示。

  然而在2020年兴起的直播带货、短视频售书等新兴电商渠道中,低价促销被当作重点营销手段,部分网红带货的售书折扣甚至低到三五折――这已低于一般图书产品的硬性成本。这对实体书店乃至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冲击与压力。

  规范出版物市场价格秩序、尤其是出版物网络渠道销售,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于殿利表示,实体书店除了重设功能定位、加强自身建设之外,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网络书店乱打折从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治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和营商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府参事、《芙蓉》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龚曙光在今年提交的《关于规范出版物市场价格秩序的建议》中,建议以立法方式制定图书交易规则,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以维护图书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出版业和谐共生与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在相关政策保驾护航下,大家对于实体书店发展的未来信心满满。正如于殿利所说,书店的未来,在于对文化需求的精准理解和贴心服务,在于对资源的整合,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和业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