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赋予国人伦理定力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19

  □江作苏

  过去一年的传播实践,给了国人以莫大的锻炼,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疫情造成的复杂局面,顶住了西方几乎是全方位的舆论攻击,不仅自信心有了一个全民性的跃升,而且在深层的伦理方面有了更稳固的定力。

  一切传播行为都需要有心理能量支撑,这种能量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伦理。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疫情激化了传播格局,西方传播界的温情面纱已完全扯下,“丛林法则”重新被拾起,对中国媒介从禁声到禁足,从间接歪曲到直接造谣,无所不用其极。这一点,从一年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一些西媒多次涉疫、涉疆、涉港、涉台等问题的回应中可以感知。

  对这些西媒来讲,公允已经是皇帝的新衣,对此只需要哂笑置之。相反,形势倒逼国人更严谨地处理自己的传播立场,在网络条件下更科学地从事传播实践。

  从学术角度观察过去一年的传播行为,我方的传播伦理通过三个方面清晰而稳固地显示出来:披露真相揭露假象,回应表象消解尘相,解读迹象打脸吃相。

  关于疫情的科学问题本应由科学界作出解读,但过去一年里,一些急不可耐的西媒,仅对武汉病毒研究所就不知做了多少伪妄的报道。对此,我们抱着披露真相的态度坦然地打开国门,请世卫专家实地考察,我方报道的是专家的科学意见,《纽约时报》居然对专家意见以断章取义的方式向反向歪曲,这就把其“他人即地狱”的伦理立场彻底暴露无遗,遭到我方无情揭露。实践再次教会了我们,披露真相一定要与揭露假象结合在一起,真相不会自动长着腿走遍天下。

  回应表象和消解尘相,则是面对多变和复杂的民情民意第一时间做贴近性释读。一年多来,处于重压之下的舆论场,释放出各种传言,产生一些谣言,含有某些怨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主流媒体的回应及时,以及对民间舆论场的引导得法,消解了这些由于急躁、不安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舆论尘相,这使得过去一年我国舆论场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团结气氛,为全民抗疫形成了必要的条件,体现了“人”与“仁”的传播伦理本色。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把舆论的战斗精神放在了伦理意识的底盘上,他认为君子不能老是被置于受污蔑的舆论当中(“君子恶居下流”),必要时要“击鼓而攻之”。过去的一年里,对于吃相太难看的一些作妖者,不仅国家出手予以制裁,而且官方和民间的舆论都一致给予打脸,点名道姓,不留情面。这种骨气是被逼出来的,也是底线意识的体现。

  牛年已至,这一年可以预期的是,在百年历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风浪自风浪,坦然做己事,这是国人的普遍心态。因为,经过疫情大考的实践,我们的行为伦理更加稳固,不可颠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