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策划,让“年味儿”不减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09

  □本报记者 隋明照





  受疫情影响,2021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2021年年初,国内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减少人群流动,是防控疫情的必要举措,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春节前发出了“就地过年”倡议。

  “就地过年”对防止疫情扩散、稳定生产秩序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作为中国人最看重的团聚节日,春节不能回家,是许多人从未有过的经历,如何让群众充分理解“就地过年”倡议、了解为方便群众生活推出的政策、抚慰不能回家团聚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媒体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春节前夕,媒体通过密集的评论、多样的报道、新颖的策划活动等,为“就地过年”这个疫情下的新命题给出了暖心答案。

 

  集中评论定基调

  “就地过年”,不管是对于管理部门还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个新课题,与之相伴的会有很多待解决的新问题,比如:“就地过年”对疫情防控能起到多大作用?留在工作的城市过年的人们生活是否有保障?过年加班的人们能领到加班费吗?面对这些疑问,评论的必要性便凸显出来。“就地过年”倡议发出以及各地配套措施出台后,不管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进行了集中关注和评论,解答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日报》推出的评论《让“就地过节”更有温度》被多家媒体转载,其中对于“就地过年”必要性的阐述简明有力: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艰巨。适逢气温较低,适宜病毒生存,春节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聚集,势必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方此之时,最是应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一旦失守,要立即追溯传染源、追踪密接者、切断传播链,就需要大范围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排查,还可能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这不仅是巨额经济损失,也对应着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投入,甚至会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威胁。严防死守、慎之又慎,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减少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正是当务之急,大有必要。

  新华社的时评《“就地过年”,要让“处处是家乡”》则充分体现了媒体人的同理心,作者用《爱我别走》《暖暖》《难忘今宵》3首歌曲解释“就地过年”的政策,如同和读者拉家常一般,首先站在读者一边,表示“这一年,大家都过得不容易,可以理解”。接着用朴素的语言劝说读者理解“对妻儿老小最大的关爱是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返乡途中感染并连累家人”。同时也发出了百姓心声:希望政府想深一层、多做一步,关心外地人的“年味”。

  肯定“就地过年”的选择是舍小家、顾大局的表现,提醒有关部门不要觉得“就地过年”是理所应当的,是许多媒体评论中的突出观点,如《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评论《为防疫牺牲团圆 每个人都了不起》、澎湃新闻发表的社论《“就地过年”,每个人都了不起》等,都表达了这一观点。

  “就地过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难免有些问题考虑得不周全。不少媒体通过评论发挥“啄木鸟”的作用,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经济日报》发表评论《倡导“就地过年”勿忘留守儿童》,道出“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去年春节就是‘就地过年’,这些家庭的父母与孩子可能一到两年都难见几面。可想而知,孩子想见父母的心情是焦渴的,父母想看孩子的心情也很浓烈”。《工人日报》同样关注这一问题,在评论《让父母“就地过年”的留守儿童过个好年》中,作者认为“对于无法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不能仅仅只是‘确定有人照料’,也要对他们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怀,让他们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过个好年”。

  《光明日报》刊载的《确保大学生“想回回得去”“想留留得下”》《高校放假安排不宜一刀切》两篇评论持续关注大学生过年问题,反映部分大学生陷入“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的尴尬处境,呼吁地方政府,在做好外地务工者“就地过年”保障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大学生群体。

  而随着各地针对“就地过年”配套措施逐步推出,许多媒体借评论呼吁有关部门借鉴经验、落实政策,如《杭州日报》点赞了宁波、诸暨推出的留工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浙江这样一些劳务输入集中地来说,有必要发挥好工会、行业组织等优势,依托户籍所在地党委政府,以‘联动’形式做好慰问帮扶,对远方的留守亲人嘘寒问暖,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生活难题”。

  专题报道传温暖

  选择“就地过年”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年货备得如何?各地推出了怎样的暖心政策,物资有没有保证?媒体近期的报道集体聚焦“就地过年”,不少媒体开设“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专栏,进行专题报道,介绍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在抗疫大背景下,“就地过年”并不孤单。

  《光明日报》2月2日推出“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专栏,编者在开栏的话中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就地过年’将成为许多人关于牛年春节的特殊记忆。本报今起开设《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栏目,记录各地区各部门用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暖招实招,聆听人们在工作、学习的地方平安过节的心声感悟,定格这个春节别样的团聚与温情。”在开栏文章《这样的年,也有同样的温暖》中,作者通过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故事,展现了湖南省助“就地过年”倡议落地的行动,如“寄家乡包裹送邮费补贴”、发放旅游消费卡、赠送手机流量等,普通百姓的实在话语,让人感受到这些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受到了欢迎。

  《重庆日报》“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专栏的特点是用大量新闻图片说话,如2月5日的专栏刊载了4张图片,最亮眼的是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的留渝员工正在员工宿舍挂灯笼的照片,大红灯笼一下子营造出浓浓的年味,让人感受到“就地过年”也同样能热热闹闹。2月7日的版面上,新闻图片仍然是主角,妇联组织非遗传承人向过年留岗不返乡女工们传授剪纸技艺的照片,让人感受到“就地过年”群众受到关心关爱、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南昌日报》2月4日专门推出了一个通版,标题为《留在南昌过好年――873项文旅年货送到你身边》,为“就地过年”的读者提供全面的便民信息,梳理南昌推出了哪些春节文旅活动。通版列出了南昌市春节主题旅游推荐线路、主要景区(文化场馆)春节期间开展的活动、主要景区(景点)春节期间优惠政策。众多优惠政策集中展示,十分壮观。版面设计用红色做底,还添加了牛年生肖图、有地域特色的滕王阁卡通图等,年味突出。读者还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优惠消息的更新情况。

  在成都,成都发布客户端联合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客户端推出新年特别策划――“留在成都 幸福过年”,充分发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及时提供服务信息,为留蓉过年的人们提供吃、穿、住、行、娱全方位的“幸福保障”。

  新颖策划强互动

  对于“就地过年”,不少媒体不仅仅停留在报道政府、用人单位是怎样做的层面,还推出了颇具创意的策划,为“就地过年”的群众送去温暖,也和读者进行了有意义的互动。

  《太原晚报》在农历小年这一天推出策划“我在太原挺好的”,展示了20多位工作生活在太原的普通人给家人的家书,这些人物职业和年龄都不尽相同,但都通过家书表达了对亲人真挚的思念,并表达了希望家人理解其“就地过年”的决定、让家人免于担心的愿望。家书虽短,情意绵长,比如家住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担任中铁十四局太原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副经理的张召胜在家书中自豪地向家人介绍:“爸妈,太原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但是经我和同事们改造后的小区居民家里的室温能提高3摄氏度至5摄氏度……”短短家书展现出了城市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妈妈,我给您过年买了一身衣服,您别舍不得穿,我还给爸爸买了几瓶山西的汾酒,告诉爸爸,等项目竣工了,我一定回家陪他好好喝两杯。”文末的这句话,虽是家常小事,但道出了为人子女的牵挂和无奈,让人动容。

  大众报业集团则携手山东省总工会、省妇联发起“就地过年 新春送祝福”活动倡议。读者进入大众日报微信公众号,输入“就地过年”后,按照提示,即可参加活动。读者将生成的海报分享至朋友圈,截图后发送至微信公众号后台,还可以抽取奖品。

  东营日报社则推出新媒体春节策划――“东营,我在这里向你问好”,向读者征集对家人、朋友想说的话以及对东营的期望和祝福,为读者提供表达心声和希望的平台,也加强了媒体与读者的互动。

  南昌日报社、南昌市劳动监察局则联合开展关心关爱农民工“暖冬行动”,为农民工送去米、油、春联、休闲食品、体检卡等年货,关心他们过年期间的生活保障问题,为城市建设者送去温暖。

  华商网推出“2021致敬打工人直播活动”,华商网主播和非遗专家等嘉宾深入永兴坊、西安城墙等地,带领广大网友一起寻找体验西安年俗,用震天的锣鼓声欢迎留在西安的“打工人”,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

  走心的策划,细心的呈现,让这个倡导“就地过年”的特殊春节留下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