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缔造印刷新动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1-27
“十四五”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将成第一动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企业仍小而散,集约程度低,印刷科技和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先进的印刷设备,特别是数字印刷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高档印刷材料仍离不开进口,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产品和服务运营模式缺乏创新。印刷教育的招生难、知识体系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印刷科技创新和印刷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展望印刷业“十四五”,以科技创新缔造新发展动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重中之重。
立项印刷科技创新项目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印刷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利开启建设印刷强国新征程的需要。因此,加强我国印刷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开发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能力,提出若干项可影响印刷业“十四五”乃至未来1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非常紧急且必要。
我国在数字印刷核心技术方面严重依赖国外,在喷墨头、静电成像硒鼓等核心部件方面,以及数字印刷的软件系统集成和软、硬件综合集成方面,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这成为制约我国印刷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此问题不解决,我国要想建设印刷强国就没有根基。为此,建议“十四五”期间能联合相关部门将“数字印刷关键技术攻关及其国产化装备研发”列为重大科技专项,利用4―5年时间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的数字印刷技术系统。其中可考虑下设高精度喷墨头研发、数字印刷软件(RIP)系统研发、数字印刷机械及控制系统研发、数字印刷装备系统集成、数字印刷材料(油墨)研发等5个子课题。
同时,要围绕环保和功能性印刷材料方面拟订1―2个重点研发计划。实现绿色印刷的最佳办法是源头治理,印刷的污染源头主要在于印刷材料。实现印刷的功能化,如印刷防伪、印刷电子、3D印刷等,关键也在于印刷材料。因此,建议“十四五”期间围绕环保和功能性印刷材料进行创新研发。
促进与新科技融合发展
印刷既是用于人眼识别的可视化图文传播的技术,利用印刷图形图像处理和输出能力,也可成为机器视觉识别的标识。利用印刷这一优势,使印刷图文成为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信息入口,将印刷媒体与数字媒体、物联网及区块链等引入印刷所服务的客户和领域中,可为服务对象赋能。
印刷不仅可以用于图文信息传播,印刷的科学属性和技术特征决定了其在制造领域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印刷的制造功能逐渐显现且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生命力。例如,印刷在数字制造、电子、显示、新能源(电池)及新材料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分别催生了3D打印、印刷电子、印刷显示、印刷电池及生物印刷和微结构功能材料这些可改变未来的新兴产业。
3D打印带来了影响所有行业领域的数字化增材制造新业态,印刷电子将带来一场电子工业新的革命,印刷显示是代表未来的新型显示技术,印刷电池已成为新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印刷为生物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印刷构建表面微结构则赋予材料令人惊奇的新功能……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了印刷科技几乎与所有行业领域都能产生融合,且能对这些领域的技术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印刷业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不断开拓印刷的应用领域和新的应用场景。
人才培养适应发展新业态
印刷的融合发展亟须掌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跨界人才,这对印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印刷教育必须适应印刷发展新业态,为印刷科技的创新和印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调整和细化印刷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将数字印刷、AR技术及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导入印刷专业培养方案中,以适应印刷业的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关注印刷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设立“印刷制造”专业方向,拓展印刷技术的范畴,为印刷在3D打印、印刷电子、印刷显示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奠定人才基础。
关注印刷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印刷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支持鼓励印刷专业教材更新和新教材编著出版,鼓励和支持印刷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在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中把印刷工程建设成为“一流专业”。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