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推出创刊20周年特刊:
互联网思维策划 纸端指端互相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2-15
□本报见习记者 李美霖
2000年创刊以来,《南京晨报》立足南京,覆盖都市圈,以一篇篇充满力量的报道,在南京的每一个时间坐标上镌刻下拼搏的印记。
11月27日,《南京晨报》推出创刊20周年特刊。通过浓墨重彩的报道、饶有创意的策划,呈现出20年来与时俱进、披荆斩棘的应有之义;彰显出20年间探索创新、激流勇进的应变之姿。
精巧设计突出主题
在传媒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南京晨报》风雨兼程,迎来创刊20周年的光辉时刻,这的确是媒体人也是行业的幸事。可以说,这份特刊不但是《南京晨报》献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更是献给读者的最好礼物。
在特刊头版,背景通过淡黄色牛皮纸纹样的设计,折射出《南京晨报》20年的峥嵘岁月,让特刊充满历史的味道。在该版面上方有一个“镜头”图像,于左右分别标注2000、2020字样,突出了跨越20年的含义,而版面下方的主题“向深融,再出发”,则明确了站在创刊20周年新起点上的下一个目标;《南京晨报》以及该报在各个媒体平台上的注册号标识形成了淡黄色封面的底纹,再次体现出编辑思想,表明未来将继续以媒体矩阵的方式加大媒体的深度融合。封面版正中央则设计成礼物外包装的“丝带”式样组成巨大的红色数字20,就像一份礼物盒子外面的丝带一样,正等待读者慢慢将其打开,一起回味20年来创新发展的点滴故事。版面设计整体不仅简洁,而且主题突出。
其中,特刊以时钟表盘的形式将《南京晨报》的7份报纸逐一排列,时针与分针的设计配以表盘上2000、2010、2020的刻度,将这份报纸一路的发展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在手机端只需要轻触表盘里的任意一份报纸,即可一键跳转到详细页面,该日报纸的所有版面便一览无余。通过快捷互动、无穷链接和特色服务增进用户体验感和参与度,让读者看到发展至今的《南京晨报》,已形成报、网、端、微齐头并进、相融共生,集各发布平台为一体的全新传播矩阵。
《南京晨报》20周年特刊通过“把新媒体元素用到报纸上”“码上办报”的方式,将媒体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在版面语言上,特刊更是贴合读图时代用户的阅读偏好,采用立体全面的交互设计和图多文少的方式,于细节中体现出变革与创新。
梳理报纸“深耕”南京
如何将《南京晨报》20年来、7000余天的发展历程及可喜成就浓缩在一期特刊中并精彩呈现?想必是《南京晨报》编辑在特刊推出前苦思冥想的地方。对此,《南京晨报》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将《南京晨报》20年来推出的报纸内容加以凝练总结和分类,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筛选出“深耕南京”“铁肩道义”“民生情怀”“特色服务”等几大主题,并以专题、专版的形式进行呈现。从千余份报纸中“按图索骥”,其背后采编人员的良苦用心和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深耕南京”“特色服务”主题版面,表达出扎根南京、脚踏实地的服务精神,体现出做南京人“家门口的报纸”的办报特色。其中,《江浙联手繁荣宁杭城市带》《130位江浙代表联署议案 兄弟联手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挥别水西门高架》等报道见证、记载下南京的每一次蝶变。
“铁肩道义”“民生情怀”等主题版面则回顾了多篇经典报道。《头陀岭上在建什么?》率先报道紫金山上建观景台一事;《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拆不得》牢记历史,记录下当年日军暴行的重要证据;《少管养,移植梧桐一个一个走了……》关注南京梧桐树的命运,护绿的呼声得到南京市民普遍响应……
通过特刊中的展现,不难发现《南京晨报》的民生视角朴实而具体。为南京环卫工人争取到上保险的机会;用专刊在劳动节为工人师傅们点赞;探究南京“厕所革命”的意义;探访为备战秦淮灯会加班加点的花灯艺人,用连续6年的“城门挂春联”活动助力明城墙申遗,讲好中国故事……
特刊通过对一篇篇有力报道的回顾与再现,表达出都市报浓浓的民生情怀,更表达出《南京晨报》想民之所想,干民之所盼的媒体担当。
就像特刊中的文章所言,“作为市场化媒体,我们收获无数读者用户的正向评价,好口碑激励和策动我们继续努力前进,不负人民。我们关心的,自始至终是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或许是《南京晨报》对自己发展理念和发展轨迹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