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旧照片对比 展示“90后”小康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2-15
□本报记者 徐平
11月20日,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法人微博、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一条题为《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的报道。报道紧扣小康主题,以一个“90后”的视角叙事,通过老照片与新照片对比的方式回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所经历的潮流场景,讲述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抒发时代背景下的民生情怀。
涓涓细流讲述小康主题
《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并非大江大河式的宏大社会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幕幕真实生动的人间烟火场景,展示时代的潮流变迁。这些历史场景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历史记忆,每一份独有的历史记忆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组成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
小康是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生活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以“90后”视角来展现显得更加独特。“90后”生长在一个物质相对充足的年代,他们对于“小康”一词的理解也更加多元而丰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在《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中均有以小见大的体现。
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强盛是《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之主题的多元呈现,在小康主题的背后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盼,这份期盼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鲜活影像记录小康场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90后”的生活记忆之中,“小康”一词打小就随处可见,报纸上、课本中、电视里……“小康”不是空洞的概念和标准答案,而是亲身参与的生活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用历史照片与彩色插画的对比映衬,在突显新媒体丰富表现形式的同时,用历史照片突出场景记录,以彩色插画重点展示当今生活的美好,两种画风强化了今昔对比,展现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全面小康的中心是人民,这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指向和最终目的,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切身的获得感。盘中餐,身上衣;喧嚣的市场,热闹的车站;繁华的街道,日常的娱乐……《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带领网民重温这些年来生活的改变。从衣食住行到百姓民生,今昔变化展现的是日子越过越好、福祉越来越足、快乐越来越多,同时也道出我们对小康生活的共同期盼――明天会更好!
互动留言表达小康情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在选题策划上充分考虑新媒体的交互功能,网民的互动留言千姿百态,千言万语都是对小康情怀的美好向往。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区域性整体贫困,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如何解决,养老服务如何无后顾之忧,食品安全如何监管……每一个关乎民生福祉的留言,无不寄托着亿万网民心心所系的小康生活。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每一条小康的语录,都是亿万网民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思考。
既要“生活小康”,也要“精神小康”,是亿万网民对《一个90后眼中的小康生活》报道的延伸与升华。一个民族要发展,一个国家要强盛,同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人们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专心致志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