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丛书:

10本图书全面反映脱贫成果

作者:范燕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9

  □本报记者 范燕莹   '

  “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丛书责任编辑史佳丽(左)和李亚梓。

  作家出版社 供图

 

  报告文学兼有纪实与创作特点,是打动读者的重要方式。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家出版社结合自身出版定位和优势,推出“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首本《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刚一出版,就频频登上各大媒体好书榜单。截至目前,包括《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爱的礼物》《耕梦索洛湾》《太阳出来喜洋洋》《决战柯坪》《出泥淖记》《国家温度》《明月照深林》《春风已度玉门关》《两根丝连接一片民族情》在内的10本图书已全部出齐。

  其中《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讲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脱贫奔小康中的18个代表性故事。作为该系列的首本图书,其背后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作家李迪此前从湘西采访回来就病倒了,18个故事的书写都是在病榻上完成的,进手术室前才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一个月之后,李迪不幸去世。出版社加急出版,表达了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对于已逝作家沉痛而深切的悼念。

  作家出版社少数民族编辑部主任、“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丛书责任编辑之一史佳丽回忆,5月25日,当时已经住院一周的李迪把18篇故事一篇篇在微信中以文档形式发来,嘱咐编辑按目录排好,他没有力气完成了。有两篇他请人校对还没返回,不等了。那次他是在微信中语音发的,同之前洪亮的声音不同,说话气力不足,两个字一顿,尽管想尽力说连贯,口齿也不那么清晰了。可是他依然在叮咛、在嘱托――“如有不明白的及时问我,因为只有4天时间我就上手术室了,从今天算起还有4天,这4天非常宝贵,随时还可以联系。”他担心出版社在编辑过程中遇到问题,牵挂着书稿里可能会有的错别字,当天下午,他又把别人校出来的错误,拍照发了12页给编辑,嘱咐核对、改正,之后一定打印一份纸样给他,他术后可以看看,有问题还可以改。

  史佳丽说:“作家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坚持奋力创作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和感动,而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整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更加严谨、高效。”

  丛书中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爱的礼物》《耕梦索洛湾》等选题来自于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家社拟出版一套反映在此战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报告文学丛书。恰在此时,中国作协与国务院扶贫办邀请25位作家参与“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这与作家社的策划不谋而合,不但大大降低了出版社的组稿难度,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家是全国知名报告文学作家,创作经验丰富,写作功底深厚,加上长达数月深入指定的扶贫点采访,书稿有质量保证。

  正因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各家出版机构对此类图书需求量巨大,书稿的竞争非常激烈,作家社一方面社领导亲自挂帅督导,另一方面责任编辑对相中的选题提早介入,对作者“步步紧逼”。对于入选的这10本报告文学,作家社有着自己的出版定位,那就是力求全面、精准、生动地反映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与成就,不但涉及的地区广,也争取多角度、多方面选取题材。比如,选取不同时期国家领导人曾到过的、脱贫攻坚战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反映发生在那里的巨大变化和感人事迹的作品《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爱的礼物》《国家温度》《耕梦索洛湾》等。除了反映精准扶贫,这套丛书还涉及了文化脱贫、思想脱贫、精神脱贫,如《明月照深林》,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浙江宁海关于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

  “整套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全方位展现国家的脱贫攻坚战,所以我们要求每个作家务必围绕这个主题来写。”史佳丽介绍,在后期编辑中,作家交稿后,出版社对不符合丛书主题的稿件或内容做了取舍,审稿过程中也给作家提了一些较为具体的修改意见,作家们相当配合,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出版社拿到了比较理想的定稿。编辑过程中作家社也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编辑整理,由此保证整套丛书有一个统一的灵魂,再根据每本书各自的选题特点,突出每位作家的创作特点,各自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