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
8轮编校,修改清样超3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9
□本报记者 尹琨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编辑团队合影。
湖南教育出版社 供图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共10册,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丛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采用报告文学体裁,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问题视察(视频连线)过的湖南十八洞村、江西神山村、陕西照金村等10个村落,回溯其贫困的原因,聚焦几个主要人物或家庭的生活变迁,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讲述这些地方在精准扶贫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以点带面展示精准扶贫的伟大成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南教育出版社专门成立编委会。由丛书主编刘伟、副主编纪红建,湖南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步高、总编辑刘新民和副社长黄永华、徐为作为总策划,负责丛书的政治导向、作者组织、写作方向、框架搭建。由杨宁、徐夏楠、李海棠、张洵、丁泽良、董静静、周暾、马潇、贺文熙、王怀玉共10人组成编辑团队,负责各分册书稿编辑加工工作。
“这套书凝结了大家1278天的心血。”作为丛书策划和项目负责人,杨宁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丛书先后拟出3个策划方案;作者下村采访共计300多天,收集108.6万字资料,采访录音5000余分钟,图片800多幅,撰写初稿196.8万字;编辑写下了十几篇3万多字审稿意见,进行了8轮次编校,修改的清样堆起来超过3米……
据杨宁介绍,丛书在编写过程中一是注重专业性,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体现精准扶贫政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来构建框架、选择内容。二是注重可读性,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将人物命运置于扶贫攻坚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扶贫攻坚的非凡历程。三是注重体现精准扶贫前后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讲述、图片的呈现,充分展现精准扶贫前后的山乡巨变,以及人物精神风貌的改变。四是注重融合传播,充分考虑新时代读图、读屏的阅读习惯,将文字与图片、视频融合,提高传播的宽度和广度。
事实上,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过程不可谓不艰辛。
有作者罹患癌症又有腿疾,仍在他人的搀扶下到交通不便的村落采访;有作者因撰稿需要,主动申请到偏远地区挂职;有作者母亲不幸离世,却推迟丧礼参加编写会议……由刘先琴、鲁顺民、杨俊江、李晓东、张大鹏、胡银芳、李清霞、曾绯龙、杨丰美等专业作家、资深记者等共18人组成的作者团队,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杨宁表示,近200万字初稿收齐后,相关领域专家审读后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团队或补充采访,或对书稿结构内容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历时半年,交付二改书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部分村村民面临返贫风险,在疫情趋稳之时,有的作者再次下村补充疫情后巩固脱贫的新情况,最终完成第三版书稿。
从选题策划、书稿编写、视频拍摄到付印出版,杨宁前后跟踪项目三年,徐夏楠作为项目统筹,跟踪项目两年,大部分编辑编书过程持续一年。
为求内容“原汁原味”,编辑团队严把政治导向关,并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风格,如对作品中出现的方言,先向作者请教其含义,在书稿中以注释的形式予以说明,再找寻来自该地区的编辑审定方言使用是否恰当,真实呈现作品的“乡土气”。
丛书突破的另一难点在于融媒体传播方式的使用。
“我们做了多次尝试,但囿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实现内容从图书到视频的转化。”杨宁坦言,直到今年年初,他被抽调至湖南省扶贫办参与扶贫宣传工作,在扶贫办领导的组织协调下,湖南广电新闻中心编导、记者在9个月的时间内制作完成了“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同名电视专题片,于10月起在湖南卫视及芒果TV播出。
在杨宁看来,以融媒体方式呈现精准扶贫故事,扩大了精准扶贫非凡历程和伟大成果展示的宽度和广度,形成了扶贫宣传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