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充满温度的写作打动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6
□本报记者 刘蓓蓓
一夜间,很多地方气温骤降,开启入秋模式。天气转凉,却也有一些幸福的事令人感到温暖,比如阅读到那些有温度的文字,总能打动人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9月优秀畅销书榜中,既有关于抗疫的温暖记忆,又有城市的图景故事;既有传统文化的寻踪,又有新时代的发展激荡。不管什么形式、什么主题的书写,都让我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光亮。
留下真实温暖记忆
距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过几个月,但疫情下那一幕幕景象仿佛发生在昨天,那段岁月回忆起来仍令人感慨万千。
逆行天使的故事,值得一书再书。在“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出版社从全国征集到数千篇稿件,最终每册各选择了100篇,分为逆行、身影、战友、家书、手记5个主题,从医务工作者自己、战友和家人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让历史亲历者亲身记述战‘疫’故事,是为了留住战‘疫’一线最真实的经历、感受与精神,为历史留下真实而温暖的痕迹。”丛书责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皮雪花表示。
毫无疑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特殊的战争。那么,该如何给当下的少年一代讲述这段沉重的经历呢?在《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春天抗疫纪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中,作家徐鲁讲述了100多个鲜活感人的抗疫故事,涉及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爱的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儿童教育主题。
编辑王雨婷约稿之时,身处疫情风暴中心武汉的徐鲁心绪不宁,写与不写颇为犹豫。编辑的数次电话,帮他坚定了信心。作为一名身在武汉的写作者,此时不写,文学还当何为?我们在书中,感受到了徐鲁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对这场战“疫”的感动。
新冠肺炎的到来,让我们意识到,传染病其实离每个人都很近。《张文宏说传染》(中信出版集团)就是为了向大众科普这个问题而写。传染病专家张文宏通过一个个传染病流行的事例,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和传染病相处,同时能够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城市与人相融相生
不管以什么体裁书写一座城市,都离不开城市中的人。城市与人相融相生,独特的城市景观和人们的命运交相辉映,让我们看到这座城的特有气质。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作家陈启文就有了这个疑问:为什么是深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是时候进行一次阶段性回答了。在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海天出版社)一书中,第一个篇章全面追溯了深圳40年的历史;第二篇章至第五篇章,则分别用4家企业诠释了人们选择深圳的原因。
陈启文说,写作这本书是极有难度的,“因为4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怎么写、怎么结构,用几十万字来还原深圳很难”。他选择通过4家深圳土生土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们的成长,来追问“为什么是深圳”。因为,“报告文学离不开文学,而文学就是人学,我要写透高新技术这一突出点,通过人来体现深圳,体现充满温度的写作”。
青年时代,作家迟子建就来到哈尔滨,开始了在这座城市的生命体验。虽然在她笔下,哈尔滨出现过多次,但直到在新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哈尔滨整座城市才成为小说完整的主体,小说人物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人物命运与城市历史相互交融。
《烟火漫卷》中满溢着城市的烟火。凌晨批发市场喧闹的交易,晨曦时分的鸟雀和鸣,旧货市场的老物件,老会堂音乐厅的演出……哈尔滨丰富的生活包含其中。这些真实可触的细节来源于迟子建丰沛鲜活的生活经验。她会在写作或工作的间隙,乘坐地铁、公交穿行在哈尔滨的各个城区之间。凡是作品中涉及的地方,她都要触摸和感受。
学术作品生动表达
对于学术著作来说,要做到既严谨又有趣非常难。在写作《好看的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时,学者钱念孙采用了章回体这种写法,让文学史变得生动有趣。过去的文学史一般是从时代背景出发,然后叙述作家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钱念孙跳出这种传统路子,从作家人生精彩的片段入手,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引出他们的文字,再去具体讲述其中的精华部分。
《好看的中国文学史》责编顾晓清介绍,在强调生动性、可读性的同时,怎么把握住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作者成书过程中一直注意的,包括当时作家写的各种各样的笔记,还有一些记录作家交往谈话的记录都体现了这一点。书中每一篇结尾处都有注释,说明了详细的参考资料来源。钱念孙希望,这本书像一张“文学景点”导游图,引导读者再去阅读那些原著,定能领会更多的精彩和乐趣。
兼顾史料的真实与阅读的愉悦,是藏书家韦力在写作《书院寻踪》(上海人民出版社)时所坚持的。他说,这是一部将游记、掌故、史料结合在一起的书,不会因为纯粹游记性的抒情而觉得太寡淡,也不会因为史料性太浓而觉得只有参考价值,丧失了阅读的愉悦感。书名虽为《书院寻踪》,但实际上韦力真正寻的是书院的藏书。他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地书院藏书的情况,以此来让读者理解原来藏书才是书院的“正根儿”。
聚焦变局下新动能
经济学家李稻葵经常往来于国内外,参与各种会议和论坛,访问调研各类大学、企业、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就是他调研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将中国问题置于国际形势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观察,更加宏观和全面地看待当下中国面临的困境、机遇,以他山之石、以实践之思对中国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书写自己的思考。
“新基建”可谓2020年的年度热词,《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人民出版社)结合案例和前瞻性观点,深度诠释了“新基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要什么的方向指导。它汇聚了10多家研究机构的专家,与以华为为代表的20多家国内顶尖企业合作,深入40多个政府部门和60多家重点企业面对面交流,使得这部指南之作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已双双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科技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逐渐连接未来的教育,向孩子普及相关知识已刻不容缓。《给孩子讲人工智能》(人民邮电出版社)就是学者涂子沛专门为孩子写作的科普读物。如责编何况所言,对专业作者来说,创作面向中小学的科普读物,如何在语言和架构上下功夫,少谈概念、多说故事,在表达上很有难度。《给孩子讲人工智能》最终以生动的故事与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妙趣横生的插画,帮助孩子轻松了解前沿科技。“我相信,这本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种子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树上会结满迷人的智慧之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序言中如此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