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内容创新才能带来阅读满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6
□刘蓓蓓
报道出版行业多年,对于新出版的书,总喜欢问作者、编辑一个问题:“这本书与市场其他同类图书相比,有什么特色?”毕竟是新书,总要有些创新,不然写作、出版意义何在。本月优秀畅销书榜上有几本书,笔者以为,在书写角度、写作方法、内容独特与前瞻性等方面,实现了各自的创新,这也是它们能够入榜的理由之一。
人无我有。写书、做书的人,最喜欢这类书写角度创新的图书。涂子沛作为信息管理专家,他的畅销书《大数据》让许多人系统地了解了这一新兴产业。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涂子沛想到要向孩子们普及相关知识,于是有了这本《给孩子讲人工智能》。它一出版就获得了家长的关注,因为这类题材目前还比较少见。《书院寻踪》同样也是题材少见的作品。以往书院题材图书多聚焦于书院历史,作为藏书家,韦力发现书院最初的作用是藏书,所以他的寻踪主要寻的是书院的藏书史。
人有我优。同类题材虽有,但能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新意,也能为读者提供新鲜的阅读体验。中国文学史图书可谓汗牛充栋,但钱念孙先生的《好看的中国文学史》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章回体的写作方法用于文学史书写中,同时保证其严谨性、准确性。深圳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书写,作家陈启文在《为什么是深圳》一书中没有以时间节点形式进行脉络梳理,而是采用了焦点式手法,以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故事,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
人优我特。内容的独特性与前瞻性,能带来最前沿的思考。关于新基建的图书越来越多,由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领衔、4位院士加盟撰写的《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可作为深入认识“新基建”的参考读本,原因就在于它内容翔实、观点权威、贴合一线。传染病专家张文宏说,在疫情前,他并未想过写作传染病相关图书,但疫情让他认识到向大众科普传染病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在《张文宏说传染》一书中,他一次讲透了28种潜伏在人们身边的传染病,可谓是一堂健康常识课。
图书以内容为王,而创新是图书诞生之初就被赋予的灵魂。想吸引读者阅读,还是要先做到图书内容的新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