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南方都市报》“中秋家书”特版
从家书里感受扶贫一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3
□刘一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秋节是孟浩然笔下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的月光皎洁,是李朴笔下的“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的万物静谧,是辛弃疾笔下的“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的举杯之乐……但对于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同志们来说,中秋节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特殊情感。
脱贫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今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同志们责任重、任务多,他们远离家乡,只能对月遥思亲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南方都市报》以“中秋家书・扶贫路上 纸短情长”特别版面,通过不同的扶贫人物视角,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战的征程,通过一封封家书让我们感受最真挚的情感。
角色多样 感受扶贫之路
“扶贫”听起来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很遥远,但扶贫工作切切实实需要广大人民的理解、尊重和参与。《南方都市报》“中秋家书・扶贫路上 纸短情长”特别版,从麻醉科主治医师、支教老师、普通干部等多个角色出发,带我们深入了解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扶贫道路上从不缺少咬牙坚持。佛山市中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杨志滢两次驻点支援西藏墨脱县人民医院,刚到西藏时,缺氧、头晕头疼、胸闷的高原反应症状接踵而至,为了强化西藏麻醉及手术技术掌握,他努力克服。扶贫道路上从不缺少满怀梦想。佛山惠景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江森连一年多以前为了自己心中支教的梦想,短暂犹豫后瞒着母亲只身踏上了前往新疆支教的道路。扶贫道路上从不缺少一腔热血。佛山顺德伦教医院副主任医师李丽梅了解到佛山对口扶贫凉山后,主动报名参加,她的到来,让雷波县妇幼保健院暂停了7年的产科业务重新启动了起来。
《南方都市报》的“中秋家书”特别版面让我们看到了为祖国繁荣的无私奉献,为人民幸福的默默坚守,让一个个小人物无比高大,让一个个家国情渲染在中秋和国庆的气氛中。
语言朴实 传递感人深情
家书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广泛普及的时代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在亲人关系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南方都市报》“中秋家书・扶贫路上 纸短情长”特别版没有编辑长篇大论的采访写作,而是采用编辑简要介绍加扶贫同志亲笔家书这样的形式,让读者能够最直接地体悟到家书的力量、动人的情感。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体育教师赵勇赴纳雍・天河实验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因为他支教的地区体育器材不足、教师短缺,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他除了表达深深的思念,更多的是告诫儿子要学会珍惜宝贵的资源和条件。佛山市中医院第五批援藏医疗队队长王斌远在西藏林芝墨脱,和妻女分隔两地,从他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妻子的珍爱,更多的还有对妻子理解与支持自己的感激。佛山市中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急诊科主任助理陈景利驻点支援墨脱县人民医院,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不得不让八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市里照顾家庭,这也让大家在他的家书里看到了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对父母的愧疚和感恩。
目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南方都市报》把我们的视角转到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身上,通过他们的一封封家书让我们了解扶贫工作,感受动人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