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唐诗之堂以窥其奥

作者:陆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陆沉

  文学的研究固然不简单,但要把有趣的文学课同时讲得绘声绘色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莫砺锋讲唐诗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本书在讲课这一点上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可以是唐诗的深入赏析课,而对于想要进一步学习唐诗的同学,则可以作为唐诗的研修课。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诗人评说”“名篇细读”“名篇小札”“问题探索”,正如序言所说:“一、二两个部分基本属于导游词的性质,所涉内容多为常识。三、四两个部分是我阅读唐诗的零星感想和粗浅探索。”虽是谦虚之词,也可以从中知道全书结构以及这两大板块的特色。前者更多的是打开唐诗殿堂,展示其大观,讲解一二名作。后者则主要叙写了唐诗研究的一些心得成果,往往从极为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一首诗歌,可能我们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未必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文学价值,莫老师便作为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唐诗的画卷便铺陈开来,对于文学专业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堂杰出的唐诗课。

  作品第一讲介绍了“诗仙”“诗圣”“诗王”以及后世对唐代诗人的评价看法,第二讲重点讲解了有“孤篇压倒盛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和评说纷繁的《秋兴八首》组诗。从方法上来看,这是对作者和作品的单点突破,却做得深入浅出。“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为开卷第一篇,宏观地看,该文其实就是一部唐代诗人在后代的接受简史。如评说李杜之间的高低,作者似信手拈来般列出了唐宋人就此的评价,游走其间,取其合理之言,驳其偏颇之处,鉴古又不泥古,并提出别出机杼之见。这就给我们认识李杜二人在诗歌史上的定位,做出了全新的注解。作者的地位未必完全因为其艺术成就决定,其后学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忽略。诗歌并非一个孤立的文本,在后代诗人的学习、接受、模仿、评价中,逐渐形成新的生命。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外部因素之一。《秋兴八首》作为杜甫最著名的一组组诗,叶嘉莹先生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洋洋40万言,荟萃了古今多少学人的认识评价,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想从其间真正理清这组旷世诗歌的特色,是件极为不容易的事。莫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先进行着一首一首、一联一联的讲解,其间不断拿杜甫自身的诗句、前代的名句、后人的评述,相互参证,同时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八首之间的逻辑关联揭露展示出来,再进行整体的观察,一如庖丁解老牛。至此,一堂作品课,气足而神完。

  第三部分说是小札,实则已经是短篇论文,第四部分则是长篇论文。话虽如此,但是并不如一般论文,有艰深看不懂的感觉,写得极其生动有意趣。第三部分选的诗歌大半都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或是遗珠之作。札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同题比较,如《繁简各得其妙的三首〈长干行〉》,有对作者的单独评论,如《从三首咏樱诗看杜甫的独特性》。以上这些对学术史的梳理,对诗歌风格语言的考证,放在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课堂上,都是杰出的方法论课程。

  最后一讲的四篇文章,选择的角度也是十分多元,呈现出来的则是较为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一篇《论唐诗意象的密度》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专论了我们所熟知又陌生的一个词语――意象,对意象的使用、使用的频率如何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作者对此发表了高明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但是品诗之法,亦是作诗之法,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