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推动算法向善 完善平台治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7
网络销售平台版权责任与创新保护路径分论坛现场。 主办方 供图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文化传播和消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让网络版权保护面临新的更为复杂的挑战。网络销售平台作为连接亿万消费者和海量商品的关键枢纽,其版权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版权生态的健康与否,关系到权利人创作热情的激发,更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8月1日,在第九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期间,由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共同主办的网络销售平台版权责任与创新保护路径分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围绕网络销售平台版权责任与创新保护路径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讨网络销售平台版权治理的有效方式。
网络盗版严重损害出版单位权益
“作为内容创造与传播的核心力量,出版机构始终是版权价值的坚定守护者,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成立25年来,始终战斗在反盗版第一线,对网络销售平台上的侵权盗版之苦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的感慨引发了现场很多人的同感。
顾青直言,多年以来,在网络生态圈里,非法扫描、翻印盗版等行为使大量未经授权的教材教辅、学术专著充斥各大电商平台,其售价低廉且质量低劣,严重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更误导消费者,损害知识产权、知识传播的严肃性、准确性。
盗版之苦,对于深耕少儿出版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童趣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妍而言,同样一言难尽。“科技在推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给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体现在少儿图书领域,现在的侵权者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盗版的方式也不断地科技化、专业化、隐蔽化,盗版问题已经成为压在少儿出版单位肩上不能承受之重。”史妍结合童趣公司这些年的出版实践,以《小羊上山儿童汉语分级读物》《从前有座山》为例阐述童趣公司所遭遇的盗版问题:维权成本与盗版成本严重失衡,出版社维权投入远高于侵权者换“马甲”成本。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詹玮玮表示,低价29.9包邮的《笑猫日记》与49元正版同屏竞争,正版商家“跟进价格战就亏损,坚持定价就失市”,市场迅速被劣币占领。盗版问题对图书生态的影响值得全行业重视。盗版图书以低成本的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不仅影响了上游的创作者、中游的出版社,更关乎下游的权益乃至文化生态的健康。创作者的原创被侵权,从而削弱创作动力,长此以往,优质的作品诞生必然会受到影响,最终损伤的是读者的长远利益。
正如史妍所言,当出版社被迫把原本用于创新研发的预算投入“打地鼠”式维权,最终透支的是整个文化产业的未来。
网络销售平台版权保护面临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防治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成为社会治理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网络销售平台版权保护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成为公安部门和司法实务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江西省新余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三级警长、新余公安知识产权工作室负责人戴广介绍,作为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城市,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已经成为新余公安部门的重要职能。根据这些年的办案经验,他们发现当前网络销售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平台靠低价引流赚取了大量利润,而侵权销售者对如何逃避处罚越来越熟悉。除此之外,被侵权主体复杂、行政监管前置困难等都是当前网络版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据了解,近些年新余探索警企合作,与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以及一些出版企业相互协作,节省了大量调查时间,这种模式也在多地得到推广。新余还做好系统治理、刑事打击后半篇文章,总结提炼犯罪的特征,通过建立模型,发现立案线索,同时给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发送公安提示函,提示他们在日常监管过程当中做好风险处置。
北京斐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晓宇以“网络平台教材教辅领域维权实践与挑战”为题探讨了电商平台存在的海量侵权与盗版图书的问题。比如,直播间售卖侵权教辅图书;预先存储教材教辅内容,借AI包装向用户提供;售卖点读类产品,侵权识别更为困难。朱晓宇提到,针对网络平台销售侵权教辅的维权实践目前包括通过电商平台自设知识产权投诉渠道投诉,发送“预警函+律师函”要求平台配合维权等方式,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他建议加强对先于教材上市的侵权教辅的维权。对于权利人而言,要细化信息,配合平台采取必要措施。而作为平台,要不断提升自己技术能力,使得投诉项目更细分,对于侵权类内容能够有更好的响应。
北京市百瑞(东城区)律师事务所律师乔春关注的重点是平台算法与版权保护。他以“一折图书30天销售30万元”的案例说明,算法推荐若继续唯低价权重,将直接放大盗版流量。他希望更多权利人能够通过关注算法推荐,与平台进行有效沟通提升版权保护水平。“算法推荐技术通过对平台数据库内容的收集分析,可以监测到平台上图书的价格、销量的波动以及用户评论等信息。针对异常的低价行为,某一本书在一家店铺大量销售或者用户大量的负面评论,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迅速锁定。”乔春认为,算法推荐本身具有二重性质,给平台带来了流量的利益,但对权利人来说,算法推荐会增加作品被侵权的风险。他呼吁把“版权合规”写进算法权重,用价格异常、差评聚类、高频换链训练模型,实现“预警—降权—下架”闭环。算法向善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也渗透了行业自治、平台自治的发展理念。
需要实施更有力的平台治理措施
史妍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平台治理显然是解决当前盗版问题的“命门”。各大平台这些年都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权利人也看到了很多进步,但是面对依然神出鬼没、防不胜防的盗版行为,还是需要更有力的平台治理措施。
微信法务总监吴焕斌介绍了微信作为多样化平台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比如,“公众号原创保护”已运行11年,已经有超过1亿篇文章获得原创保护。微信小店要求入驻图书商家缴纳保证金,同时严格要求商家提供出版许可,无证出版物无法上架;根据微信的平台规则,微信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发现和打击违法侵权行为,除了下架盗版书籍以外,还对商家的账号能力、相关资金进行处置,情节严重的,禁止该主体再次申请店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娜梳理了4起电商平台电子书侵权案例,法院均以平台未尽审查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义务而适用“红旗原则”,判令平台连带赔偿。张娜认为,法院判定电子书盗版适用“红旗原则”,平台明知电子书销售需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却无视卖家以“虚拟商品”类目上架,未尽审查义务,即构成“应当知道”。她提出了破解平台电子书侵权的建议:平台要采取必要措施,比如,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最长处理时限。对于未来治理要区分不同平台的不同义务,对于超大平台来说,可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多元多方参与治理,多元共治,从而构建电商平台版权保护的新生态。
史妍也提到,建议平台探索优化算法推荐的机制,让内容价值、版权合规成为流量分配的核心权重。建立正版图书的白名单制度,对经过版权认证的优质读物给予流量扶持。对出版社来说,也要主动作为,积极构建自身的版权防护网,比如通过区块链的防伪技术从源头上给图书正版的身份;建立专业的维权团队,加强与法务机构的合作,提升举证效率和诉讼成功率。
詹玮玮提出了网络销售平台版权治理的优化方向:第一,完善规则机制,期待平台能够进一步严格审核商家的营业执照,对缺乏明确授权的商家要审慎对待其入驻申请。建立快速的响应机制,强化信用管理。加大对正版的扶持。第二,在技术赋能上深化探索,期待平台能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高效的盗版监测系统。利用AI图像的识别技术,自动比对封面、内页版式包括尺寸,快速识别盗版。建立价格监测系统,对短期内大量销售价格明显偏低的图书要及时预警、精准识别风险。第三,协作联动、凝聚合力,希望共同完善盗版投诉处理机制,快速核实。同时建立正版商家联盟举报通道,协助维护合法权益。
“保护正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只有当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本优质的正版书都能安全抵达每个读者的书桌,每份创意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那才是流量向善最动人的模样。”史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