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沙拣金 精粹尽出

作者:本报记者 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4

  主题:《京剧大典》:京剧艺术的“纸上博物馆”

  嘉宾:

  戏曲理论家、《京剧大典》副总主编 李悦(左三)

  戏曲理论家、《京剧大典》副总主编 秦华生(右二)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戏剧表演艺术家 沈铁梅(左二)

  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 徐迪南(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刘蓓蓓


  汇集百余位京剧艺术家与戏曲研究专家智慧、历经10余年艰辛编纂的《京剧大典》,近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7月26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行的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中,围绕“《京剧大典》:京剧艺术的‘纸上博物馆’”这一主题,戏曲理论家、《京剧大典》副总主编李悦、秦华生,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徐迪南,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这套大书编纂、出版背后的故事。访谈还特邀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戏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出席。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有人说,《京剧大典》是京剧艺术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京剧大典》是一座京剧艺术的“纸上博物馆”,在李悦看来,这些评价都是客观准确的。他还加了一个评价,“《京剧大典》还是一座极其丰富的京剧艺术宝藏”。

  《京剧大典》由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担任总主编,分为《文学剧目典》《表导演典》《音乐典》《美术典》《历史理论典》,共计61卷,2100余万字,2.3万余张各类珍贵剧照、图片、影印曲谱,在纵向上全面涵盖京剧历史发展脉络,在横向上囊括京剧的历史流派、研究理论、剧目等内容,立体呈现京剧艺术的历史传承及美学特色,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时间回到2008年,在山东文艺出版社时任社长李宁的沟通推动下,《京剧大典》在该社正式立项。历经10余个春秋,编委会专家和出版社编辑们精诚合作、共克艰辛,终于在2024年结出胜利果实。

  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动力支持和激励着主编团队投入这段艰苦的历程?

  作为最早参加这个项目的编纂人员之一,李悦在2012年退休后,又干了12年,“其间的辛苦与付出确实一言难尽”,他感慨地说。谈到支撑自己的信念,他说是因为热爱戏曲研究工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978年底,李悦被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正好赶上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好时代。在这个充满学术氛围、和谐友爱的平台,他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连续参加了所里组织的几个重大科研项目。这些集体科研项目,既是李悦所热爱的戏曲研究工作,又恰符合他内向好静的性格,更使他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的精神。

  对于秦华生来说,出版《京剧大典》的价值与意义,是让他全情投入这份工作的重要原因。秦华生表示,《京剧大典》通过翔实的史料收集、比较、选择,并以严谨的学术考证,将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形成与发展演变,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出版为京剧从业者及广大喜欢京剧的各阶层人士,提供了各个历史阶段大量的珍贵第一手资料,这些文献极具传承价值和示范意义。


  难忘艰辛编纂岁月


  回忆起10余年的编纂工作,李悦和秦华生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经历。

  李悦负责《历史理论典》新中国成立后有关理论著作、文章的编选和大事记的编写。京剧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相同步,文献资料与京剧历史相映照,因此搜集、整理京剧的史论文献,便成为研究中国京剧历史及其变革的基础。然而,这些浩如烟海的京剧文献,一直未得到全面的辑录、整理。它们或散见于清人的笔记,或湮没于民国以来的报纸杂志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刊载于图书、期刊、报纸的论著与文章大幅增长。

  “面对如此众多的京剧文献史料,倘若再不对它们进行完整搜集与整理,则将对京剧的整体性研究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这于中华文化艺术传统的象征——‘国剧’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憾。”因而,在李悦看来,编纂《历史理论典》是职责所在。

  在编纂工作初期,李悦与两位同事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为基地,几乎将馆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翻了个底朝天。遇有空缺,还跑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乃至外地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进行查遗补缺。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中,共审阅了约10万篇文章,从中选择了5000多篇,并全部做了复印,分别按年扎成一叠叠,放了满满一书柜。同时,还收集了约200部图书,并对所有图书、文章都标明了具体出处。

  在编纂工作的中后期,那两位同事先后退休了,李悦虽也退休,但仍与其他几位副总主编秦华生、刘文峰、郑雷一样,继续顶上去接着干。前期收集工作是艰难的,这一时段的工作则更加繁重。由于开始收集的文献体量较大,就需要做大幅删减和精选。10年来,《历史理论典》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历经4次审阅精减工作,从最开始的5000多篇,先减为4000多篇,又减为2000多篇,再减为1000多篇,最终选出的精华约700篇。同时,图书文集也从最初的200部,先精减为100部,后保留50余部。

  秦华生主要负责《历史理论典》中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京剧资料收集。他说,当时很多资料点校不规范,甚至没有标点,团队要重新分类、校对,这个工作非常繁琐。但热爱京剧的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感到很幸福,感谢这份工作让自己获得了学习与滋养。


  编辑职业生涯幸事


  访谈中,李悦和秦华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山东文艺出版社在这部大书编纂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确,《京剧大典》项目经过了该社三任领导班子接力破冰,先后有近20位编辑参与其中。“披沙拣金、精粹尽出”,徐迪南用这8个字形容《京剧大典》的出版过程,可谓非常贴切。

  2008年,《京剧大典》作为山东文艺出版社的重点选题立项,在该社的出版史上,这应该是体量最大的出版工程。

  山东文艺出版社以当时第二编辑室的三位编辑为统筹中心,抽调全社编辑骨干,加入稿件整理和排印工作。《京剧大典》的编纂获得了各层面的积极支持,获批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专项出版资助,山东出版集团和山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资金、人员、政策上倾力保证。

  在编纂过程中,出现了编纂体例更改重构、出版资金捉襟见肘等问题,编纂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2018年,上述问题得到了突破性解决。在时任院长王文章的主持下,编纂体例得到大刀阔斧的解决。山东文艺出版社时任社长李运才组建专门工作小组,严格规范项目落实程序,积极寻求多方出版资金支持,成功曙光初现。

  2023年底,徐迪南担任社长后,理顺了因项目时间过长而出现的出版合同陈旧、资金链脆弱、分典进度不合理等问题,积极沟通协调济南、北京两地两厂排版印刷有效交接,使《京剧大典》各分典得以陆续印制出版。

  “看到书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秦华生感慨地说,这项文化传承工程是集体的智慧,众多的小溪才汇聚成长江、黄河。而人生中能参与这样一部大典的工作,李悦觉得“自己这一生都值了”。

  沈铁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活跃于当今戏曲舞台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三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她尤为称赞《京剧大典》重点记录、沉淀、传承了包括她父亲沈福存在内的几代京剧艺术家在表演、唱腔、身法上极为宝贵的经验。“《京剧大典》的问世,对中国戏曲界来说,是一件大好事。相信这本著作,会对其他地方戏的编纂梳理起到一定的学习借鉴作用。”沈铁梅如此表示。

  徐迪南认为,对于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们来说,能够有幸参与到这项文化盛事之中,是编辑职业生涯中的幸事,大家深感光荣。同时,《京剧大典》的编辑过程,还充分印证了出版工作是一个长线工程,只有坚持专业主义、长期主义,才可能推出精品。

  徐迪南还透露,《京剧大典》作为资源和作者宝库,生发出了很多值得挖掘的选题方向,该社从中又衍生了《艺峰雪莲——赵燕侠自述》《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苏少卿戏曲文集全编》《中国京剧编年通史》等重点优质选题,将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