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考古“活”在成长的故事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4
主题:儿童小说让考古“活”在成长的故事里
嘉宾: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 高洪波(左三)
儿童文学作家 李姗姗(右二)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刘志岩(左二)
希望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王琦(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刘蓓蓓
继关于三星堆考古发现的童话作品《器成千年》后,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近期又创作了一本以三星堆文物修复科技考古为背景的儿童小说《青铜神树》,即将由希望出版社出版。7月25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行的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中,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希望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琦和李姗姗一起,围绕“儿童小说让考古‘活’在成长的故事里”主题,分享了这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其出版价值。
突破自我寻求创新表达
访谈当天上午,《器成千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消息传来,这让李姗姗兴奋不已,也激励着她不断进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而《青铜神树》于李姗姗来说,就是她突破自我、寻求创新表达的作品。
《青铜神树》通过贴近新时代少年儿童感兴趣的科技考古以及考古人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带领读者领略三星堆文物魅力以及文物修复知识,将文物修复背后众多人员的艰辛与奉献精神融入考古发展,歌颂老中青三代考古人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科技考古的标志性成果,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瑰宝绽放光彩,惠泽后人。
中宣部2025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方向中明确,要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以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讲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故事。将专业性、前沿性史学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
李姗姗创作的《青铜神树》主题,与这一选题方向不谋而合。据王琦介绍,《青铜神树》参加了该社承办的首届“希望杯”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当时完全是背对背的盲选,在475部作品中,《青铜神树》脱颖而出,与另一部作品位列第一。在这本书编辑过程中,出版社编辑与作家密切配合、倾力支持,甚至为这本书举办了改稿会,作编双方以匠心精神,对书稿进行细致打磨,以期呈现给读者一部完美的作品。
深扎考古现场一年之久
高洪波是“希望杯”征集活动的评委之一,在那时他就看过《青铜神树》这部作品。
在他看来,考古是很专业的话题,孩子们平时很少接触到。近年来,随着三星堆等考古遗址发掘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被广泛传播后,兴起了一股考古热。《青铜神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版,将笔触对准神秘的考古工作和考古人,同时李姗姗创新性地把挖掘现场写成了日记体+幻想体的双重叙事结构,让这部作品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李姗姗还透露,《青铜神树》故事一开始,写男孩佳树不小心打碎了传家宝“汉代蚕茧壶”,这个“梗”是来自于高洪波的建议。
原来,除了写作,高洪波还非常喜欢了解考古知识,并且颇有心得。访谈现场,他解释了“蚕茧壶”这个特殊容器的来源及作用,由此建议李姗姗把它作为道具,写孩子打碎它,这样就让故事一 开始就和文物对接起来了。
除了来自前辈的悉心指导,李姗姗自己也在不断进行创作上的突破。她坦言,创作《青铜神树》对她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以前她的作品写作体裁,通常比较温馨、诗意,比如童话、诗歌、散文,已经在语言上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但《青铜神树》是考古题材,考古讲究实事求是,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求证,所以“我要把原来的自己打破,重新寻找一个创作方向,思考如何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将考古与小说结合起来”。李姗姗如此表示。
2021年,李姗姗到三星堆遗址深扎了一年多时间,直到2025年,经历了近5年的时间跨度,她才创作出了书稿。书里写了三代考古人,他们其实是中国考古百年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考古百年来的探索与传承,这样的梯队人物的设置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除此之外,李姗姗还提到,搜集资料的过程也很不容易,经常需要到图书馆查阅各种文献,还要实地采访一些考古人。收集来的素材进行文学加工后,要再请考古专家审阅表达是否准确。
在王琦看来,像李姗姗这样处于上升期的年轻作家,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实地到三星堆生活调研,并用将近5年的时间打磨作品,这非常难得,说明她的创作态度很认真,对作品、对读者负责。所以,出版社也愿意和这样的作家合作,共同打造精品。
将考古严谨与儿童文学趣味有机结合
如何把考古的严谨求实与儿童文学的生动有趣有机结合,李姗姗有自己的秘诀,那就是在写作中把自己变成孩子。
写作时,李姗姗都在变各种魔法,先把自己变成考古人,比如写考古院所领导时,就把自己变身成他。写完后,又把自己变成孩子来读,看看能不能读懂,感不感兴趣。除了不停变换身份,她还不断上手实践。现场,李姗姗展示了自己捏的不同阶段的大眼铜人面具作品。第一版捏出来的只有眼睛略像,经过不断地改进,第三版的时候已经颇为像样。
书中有一段孩子在看文物过程中丢书包的故事,李姗姗把丢书包这个孩子寻常的举动,写得惟妙惟肖,而且串联得非常巧妙。李姗姗说,这个场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她的观察。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去三星堆博物馆,连着去了6天,她发现,经常有孩子在看这个文物时,水杯落了。到另一处参观时,帽子又丢了。等参观结束,家长一问东西呢,孩子才发现丢了,便返回去找。李姗姗就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这个真实场景,写到了书里面,这样既避免了故事描述的平铺直叙,而且来自真实场景的内容也会让孩子们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有一个观点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是生就的,不是造就的。高洪波对此很认可,他也期待具有如此天性的李姗姗,可以一直快乐地为孩子们写下去。
在考古行业,刘志岩是非常擅长于做科普的考古专家,在微博有几百万粉丝的大V“考古君”就是他。即便如此,他也认为,自己习惯于给成人做科普,而给儿童做科普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他还笑称自己女儿去博物馆,都不愿意听他讲科普。“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考古行业没有认识到,写科普图书对于行业影响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李姗姗作为一个写作考古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出现,她愿意到考古现场一待就是一年多,并且拿出5年的时间进行创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很佩服她”。而且,在他看来,这件事的意义非常重大,任何行业都需要吸收优秀的年轻血液,考古也不例外。如果孩子们通过阅读这本书在心中种下考古的种子,长大后愿意从事考古行业,这对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是相当大的助力。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如同高洪波所言,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文明,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就是实证。期望《青铜神树》能够点燃孩子们对文物探究的热情,更直接深入地了解中国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
考古非常锤炼意志力,李姗姗希望通过《青铜神树》的阅读,更多的孩子们能够了解考古,并参与其中,多动手多思考,从历史中积攒成长的底气。
刘志岩也透露,现在有些考古项目已经开始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让普通公众能够有机会走进考古现场,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扩大考古行业的影响力。
访谈最后,王琦公布了一个好消息:《青铜神树》在埃及开罗书展已经输出了版权,法国的出版社也向他们表达了购买意愿。接下来,希望出版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这部作品在全球“活”起来,让中国的考古故事被全世界更多孩子的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