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经典阅读是历史和时代的记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4
主题:经典阅读是历史和时代的记录
嘉宾:
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 郭宜(左二)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汤斯惟(右二)
资深媒体人、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单士兵(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孟真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经典作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表达革新。7月27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办的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以“经典阅读是历史和时代的记录”为主题,邀请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郭宜,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汤斯惟,资深媒体人、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单士兵展开深度对话。
汤斯惟编著的新作《铭记历史 唱响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典音乐作品集》以创新形式重构历史记忆,单士兵创作的《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以“祛魅式”评论重构经典评价体系,两位作者携作品参与访谈,分别从音乐与文学视角探讨经典的当代价值,以及经典阅读在当代的传承与突破。
通过出版重温抗战历史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出版社以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与坚定的出版使命,推出一系列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重磅图书。
郭宜表示,重庆出版社早在年初就启动了相关出版策划,重点推出了《铭记历史 唱响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典音乐作品集》《秘密世界》《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伟大的抗日战争》等红色主题图书,充分体现了出版社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和对读者精神需求的深度回应。“重庆出版社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是几代重庆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郭宜说。
其中,《秘密世界》的出版尤为引人注目。这部作品由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创作,是其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长篇小说。“《红岩》描写的是静止的牢笼,《秘密世界》则讲述了一座移动的牢笼。”郭宜说道。小说通过主人公华子良在东北抗战时期的斗争经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身处敌后仍坚定信仰、顽强求生的革命精神。该作品沉寂多年后,由重庆出版社推出,既是一次重要的红色经典回归,也是一场跨越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对话。重庆出版社通过精心编校与主题策划,将这部“前续”式作品推向大众,既填补红色文学空白,更以鲜活文本诠释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郭宜强调,《秘密世界》的面世,是文学与历史深度融合的成果,更是出版人用心用情守护红色文化的生动体现。
此外,在文艺经典出版方面,重庆出版社今年也聚焦精品化策划。郭宜介绍,经典出版需兼顾“历史性”与“传播力”。《神女》《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等新书,通过融合纸媒与数字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出版模式:从传统图书到音频解读、从线下展览到线上互动,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
抗战记忆的当代表达: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奏“让学术走出象牙塔,让抗战记忆走进千家万户”。作为长期从事抗战音乐研究的专家,汤斯惟认为,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需要通过音乐这种“无国界的语言”代代传承。《铭记历史 唱响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典音乐作品集》跳脱传统学术著作的形式,转向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甄选了80首具有代表性的、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音乐作品,并辅以历史老照片、乐谱、音乐家素描肖像、作品创作故事,让读者在旋律中感知民族精神,在记忆中铭刻家国情怀。
汤斯惟特别提到,这本书与以往的音乐合集不同,不仅仅收录作品,更着重于解读。例如,广为流传的《恭喜恭喜》,如今通常被视作新年歌曲,实际上原是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而创作的作品,原版旋律中带有浓烈的悲壮情绪。又如,《松花江上》在抗战时期曾一度被禁唱,这些冷知识与历史细节正是书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汤斯惟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方式,让普通读者不仅听歌,更能“听懂”背后的历史重量。
音乐是一种温柔却有力的载体,可以超越时空、跨越语言直达人心。汤斯惟表示,从2019年起,她就在重庆社科联微信公众号开设的《社科5分钟》栏目中用短视频方式传播抗战音乐背后的知识,这本书正是由这个公众号内容逐步延展、系统整合而成。抗战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总在记忆与遗忘之间交织,而音乐正是唤醒记忆、延续传承的重要方式。
探索多元融合出版形式
“出版创新的本质,是用时代语言唤醒永恒价值。”郭宜面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出版”之问,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当传统纸媒面临时代变革,必须站在全新高度审视出版形态,他提出,“一核四翼一云”的发展战略正在引领出版社迈向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核”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强调内容的深度与价值;“四翼”涵盖主题出版工程、融合出版工程、大众出版工程和教育出版工程;“一云”则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构建开放、共享、赋能的文化创新服务云。
汤斯惟从学者视角指出,抗战题材作品出版要以历史真实为前提,强调精神的延续与共鸣。“每一部音乐作品、每一本抗战书籍,背后都是中华儿女的血与泪。只有在历史脉络中挖掘精神的力量,才能与当下形成有效连接。”汤斯惟呼吁学者深耕历史细节,挖掘经典中的精神力量,通过音乐会、影视改编等跨媒介形式,让抗战精神与当代价值观对话。
单士兵则聚焦文艺精品的再认识与批评机制的重构。他表示,创新不仅意味着内容形态的突破,更关乎精神上的独立与批判勇气。“对经典的再解读,应立足读者立场,去除盲目崇拜,以服务意识打通普通读者的理解壁垒,为下一代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精神滋养。”
让文学经典走近年轻一代
单士兵在访谈中分享了他对经典文学的长期观察。他认为,真正的经典并非因获奖而确立地位,而是经由时间的沉淀与读者的检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被反复阅读,在于它们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与多元叙事,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变迁与世道人心。”他直言,部分茅盾文学奖作品虽回应时代命题,但因缺乏文本张力和思想厚度,难以成为经久流传的经典。评论的任务不仅是价值判断,更应帮助普通读者跨越理解障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炼作品价值,激发大众对经典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共鸣。
面对当代媒介环境的深刻变化,单士兵说,线上传播已成为经典“破圈”的关键路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型载体拓宽了文学传播的边界,使经典走近年轻一代。但他同时提醒,传播不能迷失在“流量至上”的喧嚣中,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用优质的表达守护经典的精神内核。
通过音乐会、文艺节目等形式的再创作与传播,经典不仅得以激活,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支撑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从文学到音乐,从纸张到数字,从文本到情感,经典正在被多样媒介不断激活。经典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其文学与艺术价值,更因为其中蕴藏的思想力量与人文精神能够跨越时空,成为激励当下与照亮未来的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