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月刊》:

做青年学者成长的“摆渡人”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8







  《史学月刊》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历经七十四载风雨却始终焕发着青春活力,它以“扶持青年学者”为办刊底色,让无数史学新人从这里扬帆起航。“《史学月刊》始终把‘青年学者喜爱’作为办刊的核心追求之一。”《史学月刊》编辑部副主任赵广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这份老牌期刊的坚守。从1951年的《新史学通讯》到1957年改名《史学月刊》,再到如今的CSSCI权威期刊,这份刊物用数代学人的接力,书写了一部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双向奔赴的动人叙事。


  从“四小”情怀到初心的时代传承


  1951年1月,在河南大学的斋房内,著名文史学家嵇文甫、黄元起等学者围炉而坐,精心擘画、筹划创办《新史学通讯》。彼时,正值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在中国方兴未艾,这份仅16页的“小刊物”以“小作者、小问题、小文章”的定位,为新史学研究吹响了号角。“当时特别强调的‘小作者’理念,奠定了刊物扶持青年的基因。”赵广军指着泛黄的创刊号说。

  从简陋的“小册子”到如今136页的精装月刊,刊物的厚度在增加,而这种基因在74年历程中却从未褪色。即便经历了停刊复刊的波折,刊物也始终为青年学者保留“绿色通道”——创刊以后一直开设《青年园地》专栏。

  作为新中国刊龄最长的史学期刊,《史学月刊》虽堪称“老刊”,却毫无“老派”作风,始终保持着锐气与创新精神,这与其长期支持和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有密切关系。

  赵广军说,《史学月刊》不过度关注被引率等评价指标,在刊发文章时注重文章选题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引用史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服务主阵地的正确导向等,不挑剔作者单位、职称等,而是以文章质量为唯一选择标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刊发青年作者的文章。

  赵广军介绍,《史学月刊》还积极组织青年论坛,借助微信公众号拓展传播渠道,重视青年学者的口碑评价,并鼓励对AI数字史学等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白皮书”里的学术精神家园


  在史学研究领域和期刊界,《史学月刊》以其独特的风貌构筑起深厚的文化标识。众多史学工作者亲切地将其喻为“白皮书”——刊物封面设计遵循极简美学原则,以素白色为基底,经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红色刊名跃然其上,形成鲜明的视觉张力。

  “这种简约而不失庄重、淡雅中饱含热忱的装帧风格,二十余载始终如一,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淬炼,更凭借‘白皮书’般的权威性与亲和力,成为青年学者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赵广军说。

  任何知名学者的成长都是从青春岁月中走来,“《史学月刊》与我”是史学界知名学者回溯学术生涯时,经常提及的经典话语,他们常常将《史学月刊》视为“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和“历史学者共同的精神家园”。赵广军表示,编辑们常年都会投入大量精力完善作者的文章,年轻作者青涩的成果正是经过编辑的千锤百炼,才得以以“靓丽面貌”问世。例如,2023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的西北大学教授曹循,30岁曾在《史学月刊》发表文章,后来他在多种场合感谢汪维真编审对他文章提出的修改意见和精审细校,称《史学月刊》“堪为青年学者代表作投稿的首选”。

  这些故事饱含真挚情感,勾勒出刊物与学者之间的紧密联结、相互成就。《史学月刊》主编苗书梅说:“学界的赞誉是对刊物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


  构建青年友好的学术生态圈


  2024年底,在首届“青年学者友好期刊”评选中,《史学月刊》脱颖而出。在苗书梅看来,成绩背后是刊物对“赓续学术命脉”的青年人才培育理念的坚守,也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创新实践。

  《史学月刊》凭借卓越的学术服务意识与专业品质,赢得青年学者群体的广泛赞誉,树立起了鲜明的高质量期刊品牌形象。

  2016年以来,编辑部联合国内多所高校连续举办“新史学青年论坛”,8届论坛吸引近万名青年学者投稿,600余人参与学术研讨。苗书梅介绍,该论坛是新世纪史学期刊界较早创办的青年论坛,每年通过公开征稿,择优邀请与会,在经过会议讲评和作者进一步修改后,编辑部从中择优发表。“尽管全国举办的同类论坛越来越多,但我们青年论坛的投稿量却不断增加,近3届的投稿文章均超过1000篇。”苗书梅说。

  在数字化浪潮中,《史学月刊》同样走在前列。编辑部及时在网站上发布最新编发的论文,自办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新文章。2024年12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CSSCI源刊公众号推文榜(人文学科)”显示,《史学月刊》推文数量与阅读量排名双双从2023年的第三十位跃升至第十四位,特别是青年学者订阅群体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史学月刊》始终重视跟踪最新学术前沿和研究方法,始终站在数字化浪潮的潮头。例如,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次年,第一届“新史学青年论坛”就将主题定为“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并刊发了《论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学》《大数据时代的世界史研究》《中国史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变与不变》等一系列相关文章。

  七十四载光阴流转,当被问及办刊愿景时,苗书梅表示:“幸得青年史学工作者的鼎力支持与一路同行,我们愿始终是他们学术道路上最温暖的同行者,共同为推动中国史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这份承诺不仅彰显出办刊团队对初心与使命的坚守,还折射出刊物与青年学者休戚与共、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