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谣言侵蚀信任根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8
谣言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梳理官方发布的辟谣榜综述和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以下高频词:移花接木、掐头去尾、炒作民生话题、编造公共政策、虚构突发事件等等。再来说谣言的制造者,他们要么以“正义发声”自居,要么假装“消息灵通”,大行宣泄情绪,唯恐天下不乱。
最近央视报道的“造谣大熊猫受虐案”就十分典型。首先,被告人不仅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不实信息,还煽动网民对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投诉、举报、辱骂;其次,他们打造“敢于发声”的人设,甚至号召粉丝线下聚集滋扰,并趁机“收割”粉丝数量可观的捐助。
面对一则具体谣言时,相关单位应当快速占据信息制高点,避免用户“先入为主”,这是其中一方面;从认知层面出发,找到更有效的与谣言“对垒”的方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克服标签化思维,重塑信任体系,或许是更为关键的时代课题。从传播机制上看,辟谣天然滞后于谣言,有时在情绪先行的作用下,还可能遭遇“逆向解读”;辟谣信息如何精准抵达用户,也是困扰多年的难题。“狼来了”的经典故事也在告诉我们,破坏信任极其容易,可修复信任的成本实在太高。
关于“无根的谣言”,鲁迅先生曾辛辣地嘲讽:“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都不转过去的。”每个人都是真相的守门人,每一次点击都在影响信息的流向,看到夸张惊悚的标题,“高度巧合”的细节,在“未知全貌”之前,还是“不予转发”为好。
(7月3日 《南方日报》 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