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犇视频“穆萨入湘”系列报道:
一袋稻米为媒 成就“中非”佳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1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如何让中国故事突破文化差异、引发情感共鸣,始终是主流媒体探索的重要方向。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召开之际,湖南日报社三湘都市报·犇视频以“一包大米”为媒,特邀冈比亚农民穆萨·达博入湘,推出“穆萨入湘”系列报道,讲述其跨越万里祭奠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其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不仅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小切口、深挖掘、广辐射”的实践范式。该报道相继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中央主流媒体聚焦转载,获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中非友好的又一段佳话”的赞誉。
精心策划:从一袋稻米到万里之约
故事的缘起藏在西非冈比亚的稻田里。2023年7月,湖南日报社《朋友·伙伴》采访团队在冈比亚偶遇农民穆萨·达博,这位普通非洲农民,捧出用中国杂交水稻种子收获的稻米,并委托记者将其带回湖南敬献给袁隆平,这一朴素请求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非情谊,三湘都市报·犇视频团队敏锐捕捉,成为后续报道的情感纽带。
真正让选题实现从“民间故事”到“国家叙事”跃升的,是2025年3月的一个关键节点。当王毅外长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上援引“穆萨故事”诠释中非合作时,三湘都市报·犇视频策划团队迅速捕捉到其中的新闻富矿,并决定将其与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相结合,以“一包大米”为媒介,策划“穆萨入湘”系列报道,将单一的人物故事嵌入中非农业合作、文明互鉴的宏大背景中。
为促成这场跨越万里的“稻作之约”,湖南日报社构建了多层级的资源协调体系。湖南日报社领导策划,提前赴京到外交部沟通;内容生产端集结直播、图片、视频等精干力量组成专项小组制定报道方案,确保情感表达与主题传递的精准性。
精准抓点:雨中落泪祭奠感动全网
在穆萨故事的报道执行中,三湘都市报·犇视频团队以细节传递情感,引发强烈共鸣。
6月11日上午,穆萨冒雨携带自种稻米祭拜袁隆平,三湘都市报·犇视频直播记录下动人一幕:雨水与泪水交织,穆萨将稻米和描绘中非共耕的油画摆放在墓前,用母语倾诉思念。
三湘都市报·犇视频剪辑的独家视频《万里奔赴只为“稻”念》迅速引爆网络,发布2小时内在三湘都市报微博、新湖南抖音两个平台创下300万阅读量、15万点赞的传播数据。《三湘都市报》在微博开设的话题#袁隆平墓前多了一袋特殊的稻米#也迅速登上了微博全国热搜,阅读量超1.6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毛宁转发称赞:“这是超越国界的纽带”。
在深度报道层面,团队通过45分钟的独家专访,挖掘出穆萨与“种子”的不解之缘。2009年,远在美国做电信工程师的穆萨,因一通家人哭诉冈比亚粮食短缺的电话,毅然回国投身稻作。技术困境几乎让他放弃时,中国专家送来的杂交水稻种子重燃希望。“袁老师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我们正在努力成为改变冈比亚的好种子。”这段被剪辑成4分钟的专访视频《对话穆萨:一粒种子改变的人生》,以“种子”为隐喻串联起个人选择、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不仅打动国内网友,更获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推荐,被非洲媒体Scooper等国际平台转载,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全球传播:“种子故事”引发跨文化共鸣
独家推出系列报道后,这场始于湖南的温情叙事,引发全国媒体的集体共鸣,希望提供相关素材和采访支持。三湘都市报·犇视频全方位开放资源,提供包括冈比亚稻田实拍、祭拜现场实录、稻穗烟花燃放等独家素材,更积极协调穆萨接受央视新闻、《中国日报》等媒体的联合采访,构建起多平台全媒体传播矩阵,让这则温情故事成为全网刷屏的文化现象。央视新闻“本周人物”8分钟纪实片《穆萨·达博:改变非洲的“一粒种子”》70%以上素材源自《三湘都市报》,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2000万;《中国日报》以“头版推荐+整版特写”呈现,明确标注素材支持来源。
“穆萨入湘”系列报道催生#袁隆平墓前多了一袋特殊的稻米#等20余个热搜话题,全网阅读量超15亿,网友暖心留言汇聚成时代和声。与此同时,这则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还跨洋传播,在非洲引发共鸣,非洲头部平台Scooper转发故事与视频,冈比亚国家广播电台及当地自媒体也进行转载。湖南日报国际传播矩阵也通过海外账号共发布相关稿件33篇,累计浏览量超15万,书写出中非友谊新篇章。
外长点赞:高度评价中非农业合作事迹报道
在湖南省外办与湖南日报社的协同努力下,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招待会上,穆萨获得了与王毅外长面对面交流的珍贵机会。
“这将成为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回述当晚场景时,穆萨仍难掩激动。他向《三湘都市报》记者透露,王毅外长对其推动中非农业合作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中非友好的又一段佳话”。
6月13日,《湖南日报》刊发稿件《冈比亚农民穆萨的故事,是“中非友好的又一段佳话”》,呈现了这场特殊的外交互动。报道中,穆萨生动描绘了技术引进带来的青年转变:过去躲避农活的年轻人,现在围着中国技术员学习农机操作。坐在驾驶室完成数十人的工作量,让务农变得“酷”起来!这一细节成为中非技术合作惠及民生的鲜活例证。
从西非稻田到长沙墓园,从地方媒体策划到外交部点赞,“穆萨故事”的成功在于其遵循了“情感共振—价值认同—行为转化”的传播逻辑:以“一包大米”为情感载体,将中国对非洲援助这一宏大叙事拆解为个体体验;以“种子”为象征符号,将农业合作升华为“做一粒好种子”的生命哲学;以“全媒体矩阵”为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
这种“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策略证明,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扎根生活的微观叙事与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更易跨越文化隔阂。
(作者系《三湘都市报》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