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底稿上书写时代新篇

作者: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1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硝烟远去,回首来路,今天我们应如何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前不久,中国记协组织中央和全国性行业类媒体青年编辑记者,赴河北省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邯郸出发,一路北上至邢台、石家庄、保定,最后在雄安新区收官,一条红色主线贯穿历史与当下。

  习近平总书记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称为“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一路上,我们参观、瞻仰了10余处革命旧址、遗迹遗存,怎样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我们都深知,并不容易!

  在和同行的记者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有着同样的担心。史实性的内容已在展板上、书本里,怎样转换成自己的话语来讲活?伟大抗战精神怎样与现实相联结,穿越时空引人共鸣?全媒体传播中怎样在轻量表达中不失厚重?办法只有一个——充分调动“四力”。

  邯郸市涉县是八路军一二九师战斗的热土,刘邓大军在这里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一二九师陈列馆前,我看到一位脚步蹒跚的老人,被搀扶着准备攀登馆前的129级台阶。这一幕,被有心的光明日报社记者康薇薇全程记录下来,制作成短视频在光明日报微博发布。这位80岁的老人叫张捧兰,她的父亲在抗战时期当过兵,今天她在女儿陪伴下圆了一个梦。这不就是我们在展陈之外寻找的鲜活见证吗?

  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是抗大校旗飘扬的地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内,一群“红领巾”闯进记者们的视线。当抗大旧址遇上红色研学,这一幕,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袁博手持云台“一镜到底”,他们上抗大课、走抗大“小长征”、学唱抗大歌,体验了当年挑水、砍柴等体力活,理解了为何要铭记历史、珍惜美好生活。这不就是历史与现实的钩沉吗?

  作为重点报道新闻出版领域的媒体记者,我的好题材在哪里?在位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左权将军纪念馆中,我探寻到《左权将军家书》背后的故事,对父亲没有记忆的左太北,直到42岁时读到当年父亲穿越战火的家书,感知到了这份深沉的父爱,于是编著了这本书。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是邓拓、邓小岚两代人深深眷恋的地方,《晋察冀日报》的战斗号角吹响半个多世纪后,美妙的音符又从这里流淌而出,并且唱到了北京冬奥会的舞台,我将这些动人的传承故事讲给行业读者。

  此行中深深震撼我的,还有新闻前辈们在太行山谷书写的战斗诗篇。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翻太行、越长城,与日寇周旋,边打游击边办报。仅在1942年5月的一次反“扫荡”中,就有《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何云等40余人壮烈牺牲。《晋察冀日报》在贫瘠的马兰村坚守10年半,出版2854期。他们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完成了历史使命,用青春热血铺就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鲜明底色。

  今天的我们是否有这种追求,是否有这种勇气,是否愿意为之抛家舍业?我在心中叩问。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后来人,怎样不负新时代的重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到燕赵大地践行“四力”,不光是为了学习和纪念,发几篇稿子、几个视频完成任务,更是为了思考和传递。今天,新闻工作者更需要一种精气神,那就是脑中有正气,胸中有党,眼里有人,笔下有情,以如椽之笔添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用镜头聚焦国计民生、群众关切。在新时代中,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抗战烽火中,新闻前辈在游击办报中,将“可移动”的报社背在身上,里面装有分解开的印刷机、铅字等设备。今天,我们用可移动的设备,随时随地灵活高效地采写编辑、制作视频、一键发布。越是信息海量,越是技术智能,越是天涯变咫尺,越需要不忘来路、守住根脉。用脚力丈量大地,用眼力洞察本质,用脑力思考问题,用笔力诠释时代,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守正之道,这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给予我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