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重回”“走进”“寻找”,“缅怀”“继承”“铭记”,“胜利”“巨变”“赓续”——
媒体开设专栏,这些词直抵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1
新华社推出的《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
《河北日报》推出的《重回“冀中一日”》专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各主流媒体以时代为笔,以实践为墨,纷纷推出角度多元、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引导民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书写历史伟业的壮丽新篇章。
时空对话 重温峥嵘岁月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各主流媒体推出专题专栏,通过重温峥嵘岁月与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战史,就是一部英雄史。《人民日报》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时空对话》专栏,还原历史瞬间,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在《时空对话》专栏中,《人民日报》以走近抗战老兵的采访形式,听听老兵们忘不了的事、还牵挂的事。
阅读这些报道,不禁会让人泪流满面:抗战老兵李世杰15岁参战,17岁入党,小腿中弹落下残疾,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能为老百姓冲锋在前,我特别骄傲。”百岁八路军老兵孙文秀参与数百次战斗,“牺牲是光荣的,我参军就不怕死。”他铿锵有力的回答具有穿越时光的力量。回忆起峥嵘岁月,抗战老兵或激昂、或低语,有时微笑、有时落泪,《人民日报》将这些最真实、最动人的民族记忆一一记录了下来。而每一期报道中附录抗战英雄书写的特别寄语,更是令人难忘。
《马本斋:抗战楷模 民族脊梁》《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孤军浴血守四行“八百壮士”远名扬》《铁血将军杨靖宇:铮铮铁骨铸忠魂》……走向全国各地,新华社推出寻访报道,再现感人事迹,赓续英烈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到,在历史的坐标前锚定当下:河北献县马本斋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和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共同设立的郁达夫小说奖每两年举办一届,逐渐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文学奖项;在黑龙江哈尔滨,2375米的一曼街刻入城市肌理;在四川宜宾,一曼公园、一曼村、一曼大道、一曼中学成为追怀之地……这些新闻作品,照见代代坚守,照见代代奋斗,传播深远。
重回战场 感受时代巨变
接续砥砺奋斗,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纪念抗战胜利,不仅是为铭记历史,更为汲取穿越惊涛骇浪的智慧与勇气。众多主流媒体也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展现今昔巨变,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锚定当下,传承精神力量,照亮时代征程。
“为迎接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光明日报社编委会在3月前后便开始策划推出重点栏目,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亲自部署,在一版推出《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和《抗战中的文艺力量》专栏,目前已刊发多篇文章,并及时推出新媒体产品。”光明日报社新闻协调部编辑贾月洋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在《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专栏中,《走!豫北去找“李向阳”》《车桥:那场难忘的战斗……》《滹沱河畔,曾驰骋着这样一支骑兵》《黄崖洞的故事,说不完,说不完……》等一篇篇重磅报道叩击心弦,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展现今昔巨变,一篇篇感天地、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激荡时代回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文艺发挥了枪炮之外的“另一种武器”的力量。《抗战中的文艺力量》专栏重温那些就着枪炮和炸弹的火光写就、绘成、演出的作品,再现作品诞生和传播背后的故事,读者深刻感受到那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关于抗战的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已经有不少,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努力挖掘新的新闻线索,尽可能避免让这些细节、故事随着亲历者的故去而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在贾月洋看来,今天的读者大多成长和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难以有切身感受,这就提示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要尽可能还原场景、细节,深入先烈们的内心世界,力求让读者感受到,那些远去的背影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精神品质永远是激励我们踏上新征程、面对新挑战的强大力量。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瞻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 今昔巨变》专栏,《“抗战小延安”走上农旅融合振兴路》《一枚印章见证山东安陵88年乡村蝶变》《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边区中枢”走上致富路》等报道相继推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彰显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思想伟力,在变化中感受发展脉搏。
“对残暴、强权、侵略挺身而出的勇敢抗争,是我们中国青年必须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抗战历史留给我们当代青年‘民族凝聚力’‘落后就要挨打’‘民族独立’‘自强不息’‘珍惜和平’等宝贵的精神遗产。”《中国青年报》记者焦敏龙表示,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要用当下年轻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讲好抗战故事,让在黑暗中擎火前行的抗战先辈的故事活在年轻人心跳的共振中。
追寻英烈 赓续精神基因
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激活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基因,为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自身优势,各主流媒体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并以文字、视频、图集等多种形式,讲好抗战故事、传播红色声音,让伟大抗战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鉴往事,知来者。新华社客户端、央视客户端等设立了“抗战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专题,涵盖焦点新闻、精彩图集、精彩视频、热点评论等内容。
各省媒体也结合各自特色,精心策划。例如,云南日报社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全媒体专栏,深入报道云岭大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英雄事迹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的光辉历史。首篇报道《滇缅公路:穿越烽火 终成坦途》,聚焦起于中国昆明、终于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上一段永远抹不去的抗战记忆;《河南日报》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刊发《彭雪枫:烽火家书映丹心》《吉鸿昌:洒尽碧血 赤诚救国》《宋学义:本色不移 丰碑永存》等报道,通过采访英烈后人、党史专家、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等,追寻和讲述河南抗日英烈的光辉事迹。
84年前的5月27日,河北冀中平原近10万人拿起笔记录抗战烽火中的平凡一日,这些故事被辑印成书,名为《冀中一日》。河北日报客户端推出《重回“冀中一日”》全媒体专栏,同名融合广播剧目前已经播出4集,以音频、插画等形式讲述《冀中一日》的故事,他们还将和更多河北年轻人一起,走访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完成对新“冀中一日”的记录。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新闻客户端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全媒体专栏,从抗战记忆、山河铭记、老兵故事三个方面切入。寻访山东抗战老兵的短视频作品成为爆款:98岁的抗战老兵张景元勇送情报,银杏树下歼鬼子;百岁抗战老兵“双枪腾黑子”,被粟裕称赞“孤胆英雄”;抗战老兵宋绍英,从战火中的卫生员到和平年代的守护者……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火炬永不熄灭,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以全媒体形式重现,直达大众心间。
红网立足当地,在时刻新闻客户端上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全媒体专栏,回望抗战岁月,缅怀湖湘英烈,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杨尚武:汉寿儿郎中原血“马革裹尸”践誓言》等报道传播广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报道引导新闻工作者铭记历史,勇于担当,用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新华日报社记者冯圆芳表示,抗战胜利的相关报道承担着将“历史”转化成“记忆”的重要使命,“我们需要立足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和当前的国际形势,从烽火硝烟中重新出发、回到‘今天’,盘点精神遗产、反思战争机器、启迪前行之路,使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记忆之场’。”
做好抗战胜利80周年的报道,要告诉人们应时刻铭记没有先烈们的牺牲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繁荣昌盛。虽然时代不同,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责任和担当不会变。“还要突出先烈们坚韧不拔的干事精神,特别是要引导年轻一代读者,树立‘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的时代,讲好‘他们’的故事,‘我们’接续前行。”四川日报社出版中心副主任胡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