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大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9
刘炜茗
黄灯是近年来为人瞩目的非虚构作家。多年前,一篇《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刷屏,其以对乡村生活与家族命运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引发了社会广泛共鸣,她的名字也就此开始广为人知。
随后,她又推出《我的二本学生》,一纸风行,让人对“二本学生”这个族群产生了聚焦式的关注。称黄灯是当今最活跃的非虚构作家之一,并不为过。
所以,当《去家访》一书出版时,我第一时间跟黄灯约了采访,在她家里聊了一下午。从她写作的缘起,到她历时5年的家访过程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以及她写作的初衷与目的,等等。黄灯一直是个坦诚的人,无论是面对学生、朋友还是媒体。
整理好采访内容之后准备刊发时,我让黄灯发来几张家访照片,准备同期配发。我选用了其中一张,是学生妈妈骑摩托去镇上接她到村里的照片,由黄灯的先生杨老师拍摄。在排版时,美编一再要跟我确认:图片说明没错吧?你确定不是学生的爸爸吗?
之所以有这个疑问,大概是因为农村生活的艰辛,女性柔美的一面被遮掩,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风尘仆仆、眼神坚毅的生活状态。而黄灯《去家访》一书的写作,正是希望透过“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看到中国教育、中国社会更深层的肌理,无需矫饰,自然流露。这张图片的无意选择,其实正暗合了黄灯的写作状态——她不只是在做家访,更是为了看到背后的广阔背景。
对于一个读书版编辑来说,让读书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引发读者更多思考,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书讯、书评是常规操作,但往往流于静态,尤其在当下的媒体形态中,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图书的阅读者在显而易见的减少。
当然,地铁里人人拿着手机聚精会神,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期待读书成为人人的日常动作,并不现实,我甚至认为,读书成为小众人群的兴趣爱好,是极可能出现的生活场景。换言之,读书会慢慢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阅读行为本身,看上去像是来自上世纪的事。读书的功用无非是增长新知,积淀思想。但是如今,在积累知识方面,无论读多少书,在AI面前完全不值一提。更残酷的事实是,AI的进步完全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再过一年,甚至5年,那些信誓旦旦称AI没有情感、没有独创性的说法,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然而,我们不必为未来担忧。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担忧,就让某些事永不发生。我们始终要关心的是当下,是如何在AI时代真正来临之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总以为,快餐式的阅读形成的是浅层思维,但人类的认知需要在思想的复杂性上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