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跟着影视 跨越山海”主题活动
光影魅力赋能城市文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近年来,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抓手。一批优秀影视作品点燃大众观影热情的同时,也带火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街区、景点、村落。“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集短剧改变一个村”的现象正成为常态。
4月19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动漫影视单元“跟着影视 跨越山海”影视文旅主题活动举办,多位嘉宾一起探寻如何进一步激活影视与城市文化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
保障机制助力文旅融合“出圈”
当前,北京市以内容创作为牵引、以场景营造为支撑、以机制保障为驱动,其影视文旅融合正在走出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影视创作的灵感来自生活,落点也应回到现实空间。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通‘影视创作’与‘城市体验’的双向通道。”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介绍,自2024年北京市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启动以来,全市已累计为近50个剧组协调拍摄点位200余处,联动市、区两级单位100余个,提供拍摄资源服务点位超千个。
王杰群介绍,北京聚焦影视与文旅、商业、体育等多产业交汇点,创新性打出“组合拳”: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与要素保障,在基金扶持、奖励政策上加大力度;二是推出重点创作计划如“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引导优质项目落地开花;三是加快点位开放与资源整合,围绕景区、街区、剧场、文博场所搭建“行走的摄影棚”,用超高清、AI、VR等新技术开拓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政策驱动已带动一批具有首都风范的影视作品热播“出圈”。《一路朝阳》《无所畏惧》《玫瑰的故事》《唐探1900》《爆款好人》……这些聚焦北京文化内涵与现实语境的京产作品,在全国播出后引发大规模“跟着影视游北京”的热潮,不仅形成影视IP与城市空间的情感联结,也直接撬动了旅游、餐饮、住宿、演出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增长。
打通线上线下情绪通道
时代在变化,文旅融合的内核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影视赋能文旅,核心是让影像里的情绪价值转化为现实空间中的消费逻辑和体验温度。”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北京文心华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尧认为,当前影视与文旅融合正从1.0的“带火景点”向2.0的“文旅产品化”、3.0的“复合内容体验”乃至4.0的“文创产业链条协同”迈进。
贾尧曾主导策划的《去有风的地方》,就是文旅转化的典型案例。“拍摄时我们看中了云南大理凤阳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播出后,这里游客从日均10人增加到2万人。”
华策影视还联合政府、企业,围绕内容持续孵化,打造“剧场—场景—产品—社群”一体化体系。《国色芳华》热播后,山东乐陵搭建的唐风场景虽非旅游目的地,但剧中的“花满筑”商铺、“何惟芳小院”通过1:1复刻,迅速登陆北京通州、朝阳等地的牡丹园,在实景中结合妆造体验、文创展售、场景打卡,提升了文旅商业价值。
“影视落地文旅不只是还原布景,更是如何精确捕捉观众情绪点,把荧屏上留下的触动延续到现实场景中,让他们愿意为情感消费、为回忆买单。”贾尧指出,未来影视与文旅的融合还将在空间结构、时间延展、社交传播等层面深挖潜力,推动内容与消费、场景与体验的全面升级。
构筑城市文化传播“新窗口”
微短剧往往紧扣地域文化、城市风貌、风俗人情进行内容创作,触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好奇心理,进而形成“看了就想去”的“种草”效应。“微短剧天然适合文旅场景表达,它时长短、制作快、互动强、易传播,是线上‘种草’与线下打卡的连接器。”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介绍,2023年以来,红果与多方合作推出《重回永乐大典》《祈安澜》《舟楫千里号歌来》等一批文旅题材微短剧,吸引数千万观众关注并引发大量文旅兴趣转化。
在乐力看来,微短剧不止于剧,更是城市文化快速传播的“新窗口”。创作周期短意味着快速响应能力强,可配合节庆、展览、热点事件精准选题。体量轻盈,内容亲切,又可与短视频、直播、电商深度结合,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和文旅服务转化。“用户的兴趣从内容中诞生,城市的吸引力就在一幕幕剧情背后悄然生长。”乐力表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从文化理论角度指出:“影视与文旅融合,本质上是‘空间叙事’的落地转化。影视构建了一个‘比现实更真实’的想象空间,而旅游正是将这一空间实体化、现实化的重要通道。”他认为,从《繁花》之于上海黄河路、《我的阿勒泰》之于新疆阿勒泰,到《玫瑰的故事》之于北京中轴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文化空间的“再造”与“认同”,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成为有情感、有人文、有记忆的“城市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