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
致力电影“专属魅力”,擦亮“王冠上的珠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4月19日下午,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与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以“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来自电影行业的多位嘉宾,从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及技术升级等角度深入剖析“高质量”之义。
保持真诚创作
今年初,火热的春节档电影为全年电影发展开了一个好头。过去20多年,中国电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如今,高速度之后需要的是高质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率先抛出了“什么是高质量”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来自电影行业不同领域的几位嘉宾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编剧薛晓路从女性电影的角度提出,电影高质量发展是要求创作者以勇敢姿态从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题材,同时保持真诚的内心,对话自我,找到电影独特的观察角度。
薛晓路看到,当前很多女性创作者表现出一种勇敢的姿态,这种勇敢的姿态一种是对外面向社会的,一种是对内面向自己的,这对创作者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她举例,像秦海燕导演的《我经过风暴》、李玉导演的《下一个台风》、滕丛丛导演的《送我上青云》、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这些女性创作者对自我的突破以及对题材创新的突破都是值得被看到的。
电影高质量发展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能提供足够密度的信息,从而让观众引起共鸣。对于什么是高质量的表演,演员颜丙燕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心打磨,引发共鸣。颜丙燕认为,演员需要时间用心打磨角色,需要把当演员当作一份事业而非赚取名利的渠道。当下,科技在高速发展,演员如果仅仅是完成一些固定动作进行角色塑造,那是绝对不够的,这样的表演甚至未来AI也可以完成,所以演员还是需要把一个人内心的情感,用心呈现给观众。“一定是演员能够给予这个角色更多的内涵,才会有创作热情;有了这个热情,演员心里的花儿开了,观众自然就会闻到花香了。”
导演、编剧、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认为,好电影必须传达出一种微妙的情绪递进关系,能够让更多人感知到其中的情感和内容,如果不能做到这个程度,只是简单的叙事,很容易被各种东西替代。
在黄建新看来,任何一个导演拍摄的电影都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观众看的,哪怕对方是一个人,也要拍给那一个人看。“电影创作应该与观众保持密切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观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所担心的观众看不懂的问题是多余的,问题是电影人怎么创作出好看的故事。”
看到新媒体的价值
当前,新媒介的发展带来了电影发展环境的竞争。面对新形态冲击,电影是向它们靠近,还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薛晓路认为,面对这种冲击,躲避或胆怯都是没有意义的,电影从业者还是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到其中的价值,以及哪些可以被传统电影行业所学习利用。比如,微短剧对成本和周期预算的控制非常严格,具有短周期、工业化的特点,当然其中有粗制滥造的可能性,但相信未来这些问题会被解决,并融合应用到电影创作中。
薛晓路将微短剧的创作比喻为一个拥有巨大创新力和成本控制力的练兵厂。她认为,在这样有效且高强度的创作练习下,这些微短剧创作者有可能会进入长剧和电影领域。他们在经过微短剧创作的历练之后,很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灵感,为电影创作注入新活力。
作为平台方的代表,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认为,微短剧因为迎合了当下观众的情绪点,是量产的、现在时的情绪陪伴;电影要坚持自己的强项,追求精致的视听语言,是高质量、长期性的意义探寻。“微短剧是爱奇艺的一种战略性防守,剧集与电影是战略性进攻,我们希望观众有多种选择。”他观察到,去年以来,《我的阿勒泰》《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等好电影和好剧集频频涌现,证明当下是个多种媒介形态和好作品并存的时代。
王晓晖表示,流媒体的好处就是使人才能够“低成本”地被看到。“从高质量人才的发现来说,我认为流媒体可以作为青年电影创作人才的铺路石。”的确,流媒体为大量青年创作者提供了被更多人看见的渠道。在没有机会拍摄院线电影的情况下,不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的青年导演,率先拍起了网剧。王晓晖提到,《最好的我们》的导演刘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剧成功后,他开启了自己独立执导的创作之路。
技术辅助创作
当前,观众的需求是多样的,观影喜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针对这种现象,尹鸿预测,电影在产量方面,整体上会减量,量的部分也许会被其他媒介分化,但头部影片一定会提质。“量被分化掉以后,电影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是王冠上的珠宝,要把它擦亮。”
电影在提质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技术的助力。黄建新回溯起电影的历史谈道,电影的诞生就是因为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诞生了相应技术。正因为技术是根,所以任何一个时代,技术变革对电影的影响都很大。“AI会带来电影成本的巨大降低,使年轻人获得更多拍片机会。就这一点,我认为年轻人就一定会欢迎它。”
当前市场上,年轻导演因为资金有限而无法实现独特创作想法的困境十分常见。“我认为AI的诞生至少可以很低的成本实现一些想法。”黄建新表示,电影现场拍摄永远有其魅力,即不可预知性。他解释:“拍摄现场可能会出现超越想象、超越计划、超越情感表达的那一瞬间的内容爆发,这是AI替代不了的。”黄建新认为,将来的电影创作是一个人工和AI技术并存的创作状态。
薛晓路从电影教育的角度提出,希望教学能够尝试设立文理交叉学科,她观察到,近年来推出优秀电影的导演,如“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等,都不是纯文科出身,技术和工艺对电影未来的发展不可忽视。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尹鸿相信,在这样的契机下,在活跃的电影人和各方的努力支持下,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必定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