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运河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作者:徐则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我的长篇小说《北上》,写的是京杭大运河。这条河,从南到北把东西走向的五大水系贯穿在了一起,就像人的大动脉从头到脚把身体里的各个血管支流联通起来一样。自元朝开始,它就不仅仅是一条南北走兵运粮之河,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物候等诸方面交流融会的最重要的通道。

  当然,我是个小说家,不管书写和探讨的对象如何高深、伟大,都要以小说的方式去呈现。小说靠什么?人物、故事、细节、结构、语言,如同一座宏伟的建筑,你必须从一块砖、一片瓦开始,沉着笃定地一点点垒起。小说中,汤汤大水成了一面镜子,映鉴出100多年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历史和几代人深重纠结的命运。一条河流的历史,是几代人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是,这一种家国历史是以个人的、隐秘的、日常的、细节的方式呈现出来。

  小说是2018年出版的,这几年间,被陆续改编成了音乐剧、话剧、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我挺喜欢电视剧《北上》,有一种看到女儿嫁出去,并且过上了好日子的老父亲的欣然。

  播出期间,我每天下了班在回家路上追剧,一天两集慢慢消化。我是完全怀着一颗素心在看。因为写的时间太长了,小说写什么我也不记得了,所以我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剧情代入感很强,我就跟着它走,该流眼泪的时候我也哗哗流眼泪,我儿子说:“你怎么又拿纸巾?”因为的确很感染人。

  所以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电视剧,每一种艺术形式只要是在自身的框架内,做到内容自洽自足,并且经得起推敲,那就是成功的改编。在这部电视剧里,我们主创人员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其他各位工作人员,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了运河的壮美与历史厚重感。

  作为一个江苏人,我特别高兴,能够看到我对运河的感情在这部剧中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播和辐射。一部小说的影响力其实是有限的,即使再畅销它也是有限的,它可以,也需要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播开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它之前所没有的内涵和价值。《北上》在通过话剧、音乐剧,尤其是电视剧这种为更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传播出去后,它的社会效应就更大了。

  电视剧播出后,我不断收到这样那样的好消息。比如,淮安那边有人跟我说:“现在觉得‘花街’有点短了,盛不下那么多来旅游的人”“我老家是连云港东海的,当地盛产水晶,老家朋友最近也跟我说,水晶销售现在特别火爆,为了应对源源不断的客商和游人,水晶城已经开始24小时营业了”,这些我听到之后都特别感动。倒不是说这些都是剧集带来的,但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在今天文学相对比较弱势和边缘的情况下,很高兴看到小说还能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从小生活在水边,在这条大河边也曾生活过多年,这条绵延近两千公里的长河成为我认识和想象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方法和尺度。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写运河,写了20多年。20多年里,我觉得我对这条运河了解得越来越深,它是我生活的沉默的背景。写《北上》,我要做的就是让沉默者开始言说,把多少年来我听懂的这条河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出来。而现在,有更多的观众得以在电视剧中、在荧屏前体验到流淌在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那条河流,如何也真实、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令我觉得非常欣慰。

  (作者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小说《北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