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怎样促进全民阅读

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AI)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乃至文化的扩展,都越来越依赖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在这样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传统的阅读方式和推广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AI和现代科技推进全民阅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说:“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根据《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全民阅读在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应对新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依旧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创新。为此,我们需要结合AI时代的特点,从多个维度去完善和创新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更加高效、深刻的未来。

  AI时代阅读的挑战与机遇

  在过去的时光里,“阅读”一词几乎专指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然而,随着数字化和AI技术的发展,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电子书、在线文章、音频书甚至通过AI生成的定制化内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阅读的边界已经被大大扩展,从传统的文本阅读,发展为跨平台、多模态的多样化阅读方式。

  这种转变为全民阅读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定义“阅读”,如何衡量阅读的质量和深度,如何在科技和信息海量的背景下确保阅读的质量和内涵?

  在全民阅读的推广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传统的阅读教育大多依赖纸质书籍和面对面的互动,而AI时代,教育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变得势不可当。越来越多的在线阅读平台、互动学习工具,以及基于AI的个性化阅读辅导系统应运而生。这些新兴工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阅读习惯和兴趣,自动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然而,技术的进步虽然为阅读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但也不可忽视其带来的问题。碎片化信息的消费、快节奏的阅读习惯,使得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面临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平衡数字化便捷性与传统阅读的深度,如何在鼓励数字阅读的同时确保阅读质量,成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全民阅读中“阅读”的定义与规范

  今天的“阅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籍,还包括了电子书、网络文章、音频书籍、视频材料甚至互动式内容。阅读的范围应涵盖各种信息获取方式,并且在传统阅读与现代数字阅读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

  在“阅读”定义的同时,还应关注阅读的质量与深度。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内容,如何帮助人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对“深度阅读”的追求,如何确保阅读内容的真实性和教育价值,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除了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外,我们还应重视对阅读深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以避免表面化、速食化的阅读趋势。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传统的阅读教育已不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阅读素养的要求。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政府已经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责任。同时,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以及职业学校)在阅读推广中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引起注意。

  学校应当在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通过AI工具和数字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在这方面,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学生的阅读教育。

  全民阅读的服务保障与创新路径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阅读服务成为提升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应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建设,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阅读支持。例如,针对老年群体,可以开发专门的语音阅读平台,让他们能够通过语音阅读的方式获取书籍内容;针对视力障碍者,可以开发更多的盲文书籍和辅助技术,确保他们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数字化平台应提供更多样的阅读体验,如在线书籍讨论组、互动式阅读平台等,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提高参与度。

  为了保证全民阅读政策的长远效应,必须考虑到阅读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民阅读需求的增长,政策的实施不应停留在表面,更应落实到资源的分配和教育的普及上。政府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投资,确保所有人群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阅读资源。此外,政府应通过引导和激励,鼓励出版商、科技公司、文化机构等各方面的参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渠道,推动全民阅读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的力量也不可或缺,合作共赢的机制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长期发展战略。

  AI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和实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限制性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阅读。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字化工具的普及,更应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动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价值的阅读习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全民阅读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推动社会的文化复兴和思维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既是强有力的推动者,也是我们深入思考和文化塑造的工具。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创新的技术手段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我们可以共同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迎接更加多元、更加智慧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