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的实践路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浓厚读书氛围的关键,在于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以《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编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全民阅读资源,优化全民阅读环境,提升全民阅读质量,久久为功,持续促进政、家、校、社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实属重要、必要。只有厘清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的价值意蕴,克服现实困囿,才能找到促进全民阅读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向。
一、价值意蕴
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阅读是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全民阅读生态可以传递深厚人文价值和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持续汲取科技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使他们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提升。
通过推广全民阅读,尤其是针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阅读普及,可以弥合群际素质鸿沟,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促进国民终身学习素养发展,多主体协同构建全生命周期阅读支持体系,能够为知识加速发展态势下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是建设书香社会的主要抓手。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社会中,阅读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而获得坚实的公共活动基础。阅读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关键构成,阅读空间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景,阅读互动成为社会交往的新兴形态。与此同时,阅读资源服务作为书香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将进一步反哺全民阅读生态提升,这意味着更便捷、更丰富、更细腻的阅读体验。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无论是图书馆还是阅读APP,都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传承文化的窗口。
一个书香四溢的社会总是更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通过阅读的心灵和智识装备,“阅读者们”及其所构建的阅读社群氛围能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有利于促进数字出版经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阅读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出版、印刷、发行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样态。《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3%,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达5.7亿。这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潜力巨大,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兴经济支点。
二、现实困囿
缺乏长效机制弥合公共阅读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国各地如“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阅见美好·书香晋江”等书香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然而,有的阅读推广活动以短期项目形式推进,缺乏系统规划和持续性资金保障,影响全民阅读生态的持续营造。一方面,由于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阅读空间重复建设、阅读设施重复购置等资源错配问题;另一方面,不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城乡阅读率相差依然较大。有学者指出,由全民阅读政策的碎片化带来的资金保障乏力会使城乡间公共阅读资源差距难以缩小,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也难以被充分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难以承接全民阅读生态的多主体协同共建责任。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往往会忽视兴趣类、通识类读物而过度关注应试类书籍,从而导致儿童阅读范围狭窄;家庭教育观念会使阅读行为异化为“打卡任务”。其次,已有研究证实,家庭文化投资对学生阅读素养有相关影响,低收入家庭的阅读环境建设能力不足不仅反映为阅读资源购买意愿较低,而且反映为难以提供良好的独立阅读空间。再次,家庭阅读生态中的代际互动质量偏低。家长的阅读行为投入可以间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然而,在留守儿童家庭或双职工家庭中,家长往往缺乏科学阅读指导能力,导致亲子共读时间不足,家庭教育停留在“监督完成作业”层面,阅读交流缺乏深度思想碰撞。
学校教育在多主体协同共建全民阅读生态中的角色定位仍需调整。阅读教育定位偏差与评价体系单一化并存。尽管学校开设了一系列阅读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依附于学科教学,侧重应试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于是,一些学校对学生的阅读成效评价又以“读书笔记字数”“阅读打卡”等量化指标为主,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思辨能力的考察,跨学科阅读也未被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实践路向
政策筑基,构建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框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民阅读长效机制,需将政策创新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一是统筹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协同—资源统筹—效果评估”的闭环体系。二是以“城乡均衡、代际衔接、数字赋能”为三大核心目标,开发“流动阅读驿站+数字云书库”的复合模式,将优质资源输送至偏远山区。三是建立“基础性投入+竞争性分配”的双轨机制,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及特殊教育领域,例如将“农家书屋”升级为“智慧书巢”,配备电子阅读屏与有声书设备,让牧区的孩子也能聆听《诗经》的韵律。四是对知识付费平台实施“思想浓度”分级管理,规范数字阅读市场。
家庭育苗,重塑书香门第的“文化基因传承”。家庭作为文化基因的原始载体,需以“空间再造”与“代际共读”重塑书香传统。比如,推行“家庭阅读空间再造计划”,将嵌入式书架、移动阅读角融入老旧社区改造;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设计“祖孙红色记忆共读”等主题书目,以情感纽带激活经典传承;开发“家庭阅读礼仪课程”,通过纸质的温润相映将家长、孩子从电子屏前拉出来,让数字时代的亲子共读兼具庄重与温度;在社区设立“邻里阅读互助圈”,通过“以书换绿植”“阳台读书会”等创意活动,让书香浸润街巷阡陌。
学校深耕,锻造阅读习惯的“思维培养摇篮”。重点在于调整定位、打破学科壁垒、扭转评价导向,构建“全课程阅读生态体系”。比如,在语文课堂开展“经典文本深读计划”,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从《论语》中品悟处世智慧,在《乡土中国》中解析社会肌理;科学课程嵌入“跨学科阅读模块”,让《天工开物》与物理实验对话,《本草纲目》同生物探究交融。再如,推行“阅读成长可视化工程”,开发“智慧阅读管理系统”,建立涵盖“信息提取—逻辑推演—批判创新”的能力评估模型,以动态图谱呈现思维进阶轨迹,生成个性化阅读报告,让教育评价的隐性价值显性化。
社会共治,编织全民阅读的“文化意义网络”。一是凝聚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合力,成立“全民阅读发展基金会”,共建全民阅读生态。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社会责任+个人文化消费”的协同机制,引导互联网平台履行“数字文化守门人”职责;同时可以打造“国家阅读云平台”,整合全国图书馆资源。三是设立“中华全民阅读日”,通过“经典诵读万人接力”“城市阅读马拉松”等文化仪式,重塑全民精神坐标。四是以实体空间创新对冲数字阅读焦虑,可将地铁站改造为“流动书院”,在咖啡馆嵌入“微型书巢”,使书香浸润城市毛细血管。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