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捧起报纸深阅读不应只是“小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2
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各行各业。具体到阅读,有人通过短视频获得快速的“导读”,一批博主因为推广阅读站在了流量金字塔顶端。除此之外,电子书、有声平台、音频,甚至是DeepSeek等AI工具,让阅读变得更便捷。“一屏在手读万卷”,身处人工智能“快时代”,仅仅是了解、获得知识还不够,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去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避免在未来被机器所替代。
阅读,可以拆解成“读书”和“阅报”。那么,报纸作为深度阅读的重要方式,引导人们建立起深邃的思考,淬炼思想,深化境界,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缺乏文本细读的训练与习惯,阅读只会停滞在浅表层面,看再多读书视频与音频也只是浅尝辄止,难以触摸到内核。
充分利用权威性、专业性和文化底蕴,做阅读垂直领域的内容,一些综合类报纸开设的阅读专版正逢其时,并以此为基点,走向移动端,触及更多大众,引领阅读风尚。摆脱“信息茧房”的困扰,脱去“算法控制”的商业逻辑,这些阅读版面呈现的是大浪淘沙的精华,紧跟时事的人文荟萃,万里挑一的深度思考,精英云集的作家创作感想……捧起报纸进行深度阅读,感受闻见墨香的观点碰撞。读者既能读进去,又能跳出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将阅读的过程转化为高质量的信息获取与思维观念再造,进而激发对纸质书阅读的兴趣与追捧。
优质内容吸引读者,也反哺报业价值链。一些媒体在阅读赛道创新模式,立足报纸,不断延伸阅读+价值链。比如《新京报·读书周刊》瞄准深度阅读与文化解码,以“阅读需要主张”为口号,已成为业内知名的文化品牌。每年推出一次的合订本集合该刊全年书评文章与热点专栏,一经上市便火爆不已,销量一骑绝尘。而在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的“知事荐书”栏目,这种火爆的情景同样存在,许多网友按图索骥,找到《北京日报·京报读书周刊》,化身忠实读者每期必追,渴望积累起自己的文学积淀。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不难发现,主流媒体花大力度与体量去办阅读版面,已不多见。因此,能够持续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为读者奉上精神文化大餐,显得尤为珍贵。在当下,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非非此即彼,两者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正因如此,捧起报纸进行深阅读,不应当是躲在深闺的“小众行为”,它依旧有其独有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感受纸墨飘香的滋养,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丰富精神世界,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充实自身,应对未来出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