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聚焦全民阅读——
报纸探索阅读+,能实现“降维打击”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2
“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最是书香能致远。全民阅读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介终端的迅猛发展,以电子书、有声阅读、视频讲书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受到读者的追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VR、5G、物联网等便捷的数字服务让万卷书变得触手可及。但近几年,回归纸质阅读、进入深度阅读的呼声此起彼伏。作为阅读的最佳载体之一,纸媒责任重大,优势显著,这也使探索“阅读+”,创新阅读方式,强化全媒体传播优势,成为近年来不少纸媒的新招牌。有网友对其寄予厚望:“报纸拓展阅读赛道,那真是‘降维打击’。”
“4·23”来临阅读版面“网红”迭现
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诸多长期深耕阅读赛道的纸媒推出特别策划,掀起大众对阅读的讨论与思考。
4月18日,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阅读报告》显示,89.9%的受访青少年认为,AI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独立思考更重要。正在前一天,《中国青年报》“思政育人·悦读中国”特刊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阅读”,邀请“双一流”高校校长和来自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的委员,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因何阅读、如何阅读。来自大咖们热气腾腾的思考犹如一盏指引阅读方向的明灯,从纸端涌向网端,刷屏朋友圈。
除此之外,《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的阅读版深受读者欢迎。阅读版重点打造《作家说》专栏、“中青书单”特色榜单,像烹调一桌菜一样,星期五准时端出来。阅读版创立数十年,几任编辑皆以敏锐的姿态、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关注青年人的阅读需求。
“我们的日常是推荐一本好书,讲述一个阅读故事,深度访谈一位作家,策划一个专题……以此呈现我们的观察与思考。”《中国青年报》文化中心副主任、阅读版责任编辑郭韶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中国青年报》除推出特刊外,还策划了高校校长书单、出版社社长书单、网络作家书单等,并录制视频,实现全媒体传播。
阅读与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当下,阅读也是许多综合类报纸版面的品牌,形成显著特色,影响力与日俱增。《北京日报》开办阅读版多年,2023年1月更是逆势扩容成《京报读书》周刊,每周五刊出4个版的书评稿件,包括思想理论类、人文社科类、科技经管类、文艺类等几乎涵盖各类书籍推介,每个月还推出一版与北京相关的新书推荐。
《京报读书》周刊仅2024年就已经刊发书评稿件400多篇。“在图书选择上,我们追求新闻之新、思想之深、人文之暖,打造精品书评,以灵活丰富的版面语言和各领域的深度解读文章,让《京报读书》周刊成为读者获取前沿思想、社会人文、管理方式、科技新知的重要渠道。”《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徐雪梅告诉记者,去年5月《京报读书》周刊在全国媒体中首度开设《旧书新知》板块,以“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为主旨,大力提倡阅读旧书、好书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融媒时代 纸媒需要坚守与深耕
融媒时代,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注意力成了宝贵资源。越是如此,就越需要精品内容生产去充盈报纸的文化品质,对抗流于表面的快餐式内容。对阅读领域内容的深度求索正如一块试金石——唯有不断呈现优质内容,才能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产生长尾效应。
“真正有深度、有公信力、能打动人的文字,才是稀缺产品。”《南方日报》副刊工作室主任刘炜茗坚持认为,纸媒多年形成的公信力与权威性,让这一优势在融媒时代更加凸显出价值,在吸引优秀作者、构建作者库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举办研讨、交流、改稿、采风等线下活动,加强媒体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将会进一步形成巨大的社会效应。
《南方日报》读书版呈现文艺性与思想性并重的风格。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读书版内容同步刊发于报端与网端,改变传统的反馈模式,读者的交流与反馈意见可及时快捷地体现在南方+客户端,便于编辑记者综合考量之后进行工作改进。
然而,随着短视频对纸媒阅读的巨大冲击,部分纸媒开始不断减少深度阅读相关版面。“但唯其如此,阅读领域更需要坚守、深耕。”《济南时报》副刊部主任钱欢青表示,纸媒的自身优势在于可留存,可反复阅读,因此尤其应该精心设计版面,应突出版面的审美价值,以“制作艺术品”的精神来打造阅读版面。同时,纸媒也应利用融媒矩阵,借助新媒体的多种形式为纸媒的深度阅读“引流”,让阅读版面的风格为更多的读者所关注。
2016年,《济南时报》全新改版后,专设“大家”“阅读日”“书评”版面,“大家”版是对国内人文领域顶流学者、作家的专访;“阅读日”版聚焦人文领域新书深度解读或作者采访,每周都与读者见面,在每年推出春、夏、秋、冬四季书单,收获不俗反响。
纸端之外,“阅读+”焕发的生机与活力,正在深入嵌入主流媒体产品与服务的传播路径,打破边界,衍生价值。如《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的阅读版将与梁晓声、陈彦、冯骥才、周大新、徐则臣、沈石溪、叶广芩等30位专家的对话访谈收入《文学的现场——作家说》一书,近日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青书单”运行5年来,由读者投票和评委会投票产生,以月度、季度的方式推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入选“中青书单”也正在成为出版发行的卖点之一。
阅读推广 “破圈”仍有空间
多读书、读好书,是抵御喧嚣最好的修养办法。无数实践证明,阅读领域的内容与产品其实并不好做,要想真正打动读者,内容、形式、传播等缺一不可。纸媒是推广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阅读版面开设作为推广的主阵地,想实现更大程度的“破圈”仍有广阔空间。
“立足报纸,走出移动端,实现更大影响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刘炜茗看来,如果将记者采写与社会约稿视为传统形式,那么内容的传播模式必定要创新。在AI时代来临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也必然产生巨大改变。
从2023年开始,《南方日报》读书版在南方+客户端开设“小南读书”,尝试以视频+音频的模式,让文字更轻灵,让语言更生动,让阅读进入日常生活,将纸面的优秀内容进行多媒体的传播。“此外,更快的生产节奏,需要我们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往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方向去发力。”刘炜茗说。
在徐雪梅看来,做好报纸读书版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深耕内容,强化核心竞争力,因为报纸副刊本质上还是“新闻纸”,书评也要紧跟新闻;二是拓展传播渠道,努力寻求新的与读者相遇的途径。
网络空间已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空间,主流媒体结合自身优势,把优质的报纸阅读版推向立体化的传播语境是应有之义。“我们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开设‘京报读书’栏目,同时与北京日报社的‘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合作推出‘知事荐书’栏目,工作日每天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和读书故事,收获了很高的点击量。”徐雪梅表示,当读者打开微信后,“荐书”文章的开头还有一个引流到北京日报社“京报读书”的入口,点进去便能看到所有的读书文章。
郭韶明透露,这些年,《中国青年报》在全国布局了一批“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把非遗、国潮、时尚、研学、文旅等与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结合起来,以打造新文化业态,搭建以“青春小店”为核心的新阅读新消费成长型平台。郭韶明举例道:“在北京前门的‘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和属地联合发起的晨钟文化工作室,借用李大钊先生创办的《晨钟报》之名,寓意红色传承;在安徽安庆的‘新青年书店’,则位于陈乔年、陈延年读书处,希望一代代年轻人传承爱国使命。”
以阅读为点,划出同心圆,积极探索新模式,融入融媒改革大局,从这点看,报纸阅读版面犹如一次蝴蝶效应,激活了主流媒体的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