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北京”丛书

历史文脉与城市文化的多维透视

作者:孔伊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安平秋 总主编

文津出版社


  “艺文北京”丛书是由北京出版集团策划出版的一套聚焦北京历史文脉与城市文化的大众普及读物,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任总主编,丛书第一辑包含《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四册。

  “艺文北京”丛书突破传统地域文学研究局限于籍贯或题材的框架,转而以空间为纽带,以文学艺术为载体,通过梳理历朝历代不同体裁中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经典文本,并约请名家精心解读背景内涵,详尽注释字词典故,为读者搭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文学与城市的桥梁。其中,《古代诗歌中的北京》遴选中国文学史上历代名家关于北京的经典诗歌110首,题材丰富,既有金戈铁马、宫廷建筑,也有山水田园、古都风物等;《古代戏曲中的北京》精选元、明、清三代与北京相关的古代戏曲剧本29种,涉及政治历史、娱乐生活等与北京城市文化相关的各个方面;《古代散文中的北京》选取历代关于北京文化的散文名作70篇,包括辞赋、碑铭、史传、论说、杂文、游记等体裁;《古代楹联中的北京》汇集北京地区的楹联170副,涵盖宫殿坛庙、名胜园林、寺观庵堂、名人古迹、五行八作等类别。“艺文北京”丛书包罗万象,以文学为镜,映照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厚度与精神高度。

  北京历来是文学艺术创新的沃土,文人墨客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才情,用笔墨记录历史变迁。“艺文北京”丛书广泛搜集、整理的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串联起北京的历史脉络,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体会到北京的文化发展印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曲穿越两千年的慷慨悲歌,将荆轲的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呈现在读者眼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故址位于今北京市大兴区,陈子昂登台之时怀才不遇的情感与北京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相互交织,展现了北京作为历史名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与历史沧桑,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双璧,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清代京师的文化沃土中孕育而生,历经舞台淬炼而日臻完善,这两部传世杰作既以精妙的艺术造诣建构起北京戏曲的审美范式,更以深沉的人文关怀深深融入古都的文化基因,既见证着北京从传统帝都向现代都市的转型历程,又以永恒的艺术魅力持续滋养着城市的精神品格。“每对青山绿水会心处,一丘一壑,总自天恩浩荡;常从霁月光风悦目时,一草一木,莫非帝德高深。”北京作为帝都的文化积淀,在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建构中达到新的美学高度,这副雍正皇帝题写在圆明园九州清晏的楹联,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营造出宏大、庄严的意境,彰显了北京作为古都的独特魅力。

  “艺文北京”丛书全面反映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记录文学艺术形式的不断演变,从古老的诗词、散文到传统的戏曲、楹联,再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以文艺作品为载体,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又借历代仁人志士之口表达了北京这座城市对和平的坚守和追求,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历史记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根基,更是居民情感归属的重要纽带。“艺文北京”丛书作为一套大众普及读物,以千年文脉为经纬,立体勾勒北京城市文化图景,通过对北京城市文化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与解读,系统地呈现其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特色。该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北京文化认知框架,让广大读者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