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店到云端:

多元力量共筑老年阅读新生态

作者:本报记者 路滢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新华书店联合老年大学开设分校,满足老年读者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通过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数字助老服务,优化老年阅读环境;数字阅读平台推出长辈模式及定制化内容,让银发群体在书香中拥抱智能时代……一组政策赋能下的老年阅读新图鉴,正徐徐展开。

  2024年10月,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央宣传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保障老年人基本阅读权益、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提供重要指引。如何为老年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服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书店、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相关负责人,请他们谈谈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新华书店老年大学:

  解锁文化养老新赛道


  近年来老年大学掀起“扩招潮”。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具备众多优势的新华书店,也适时抓住银发经济发展机遇,进行老年大学建设项目的探索。

  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太原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高华告诉记者,2023年,太原新华书店利用门店场地优势,与山西省老年大学合作开办了老年大学新华书店分校,截至2025年春季学期,学员人数从2023年开办时期的200余人增加至600余人。

  除了开设书法、绘画等12个教学班,太原新华书店还定期开展面向老年学员的读书分享会、主题讲座等活动,并将课堂教学与外出游学相结合,组织学员走出去。“这些活动得到了老年学员的一致好评。”高华说,《指导意见》对新华书店开展老年阅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山东老年大学共同打造“新华书店老年大学”,截至目前已在全省15个地市开设50余家,服务学员3万余人次,不仅缓解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困境,更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山东潍坊新华书店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开设涵盖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健康生活等30余门精品课程,满足学员的多元化需求。


  公共图书馆:

  “硬设施+软服务”双升级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老年阅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发现,各地公共图书馆不仅对硬件设施进行优化升级,还推动了数字资源与服务的适老化发展。

  “拐棍、轮椅、老花镜是首都图书馆适老服务的标配。”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说,“很多老年人把图书馆当成第二‘起居室’。”首都图书馆各馆舍区域内均设有无障碍设施,各功能区进一步完善传统信息引导、人工帮扶等符合老年人习惯的服务措施,保留人工服务窗口。

  温州市图书馆优化馆内适老化环境,设立“大字号文献专架”,配备老花镜、放大镜等设施。

  在杭州图书馆的各个角落,总能看到老年读者。杭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冬说,杭图生活主题分馆还将开放“银龄友好”阅读空间,帮助老年人增强社会参与感和文化获得感,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首都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打造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李念祖举例说,“智慧桌面”等创新技术引入后,许多老年读者反馈,这种智能服务让他们不再畏惧新技术,反而对数字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

  “《指导意见》要求‘数字资源适老化’,我们通过‘书香门递’免邮代借、智能设备培训等举措,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温州市图书馆科技报刊文献服务部主任江显晶介绍,2024年温州市图书馆线上活动覆盖超27万人次,惠及当地乃至全国老年群体。

  刘冬表示:“《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数字阅读平台:

  字体放大背后的人文温度


  《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7亿,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相较上年增长近一倍。如何为银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智慧阅读体验,成为平台的新课题。

  数字阅读平台的适老化改造首先体现在产品的视觉设计上。喜马拉雅和咪咕阅读面向老年用户推出长辈模式,将字体图片放大、精简界面设计,通过改进产品视觉,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操作门槛,让产品更符合老年人的审美和需求。

  在产品内容打造上,咪咕阅读推出的5G融媒周刊服务融合了视频、有声书、电子书等多种形态,覆盖养生、军事、时政、影视等多个领域,以满足银发用户的偏好和需求。

  喜马拉雅在数据中发掘老年用户的“心头好”,深度满足银发用户的精神需求。喜马拉雅“长辈模式”中还专设学堂模块,特别定制系列视频课程。

  在喜马拉雅,有一大批老年主播通过网络发光发亮,讲述老年人自己的故事,传递知识经验、心得感悟,既为同龄人带来乐趣与共鸣,也影响和激励着年轻人。喜马拉雅高级副总裁屠琤表示:“有不少老年主播在互联网新经济热潮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