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的全景纪实

作者:姜萍(大学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友,它带领我们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温情。当我翻开这本《乡村国是》,破烂的小木屋、冰冷的铁饭盒、雨后泥泞的山路……众多扶贫故事展现在我的眼前,中国扶贫工作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成就、扶贫志士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伟大力量都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人的力量比天阔、比海深,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璀璨奇迹。

  扶贫之路漫漫,困难重重,但抵不过先锋辈出,勇于担当。

  在面对无数挑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位位誓要改变家乡旧貌的扶贫者:在崎岖山路上拉电线的吴天来、身患癌症的爱心助学老师张彦杰、四处奔走为村里修隧道的邓迎香夫妻、坚毅的养蜂致富陈俭银父子……这些阵痛与涅槃的亲历者,用汗水浇灌贫瘠的土地,终于让山村的石头开出绚丽多彩的花。

  四川巴中山高路险,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巴中人民并没有被艰难吓倒,从1994年开始,他们每年组织几十万群众,背上铺盖,带上粮草,到上百里外安营扎寨,修筑公路,终于在20世纪末,将一个个闭塞的小山村打通,让1953个乡村都通上公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扶贫精神,感染着整个巴蜀大地。这样的事迹并不是个例,在中华大地上,这样的人、这样的奇迹多如繁星。

  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些驻村干部,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无论是西北边陲,还是深山野墺,都不能阻挡他们扶贫的步伐。“我们这地方以前落后,不干不行,不干会更落后,我这个当书记的脸就没有地方挂了。”马岗老书记是村里几十年建设与变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他之后,年轻的基层扶贫工作者接过他的接力棒,运用新技术推动“造血式”扶贫健康发展。

  贵州海雀村的老支书文朝荣是很多扶贫干部心中的榜样,他一辈子都在带领群众荒山植树,退休后也坚持巡山,病倒后的愿望是再看一次他心爱的林子,走不动了,儿子便背着他去。在蓝天白云下,老支书抚摸着一棵棵高大笔挺的华山松,像爱抚自己的孩子说:“以后你们要护好这片林子啊,这是全村老百姓的心血与汗水,也是子孙后代的传家宝啊,我死了也会惦记的……”说着,老支书泣不成声,泪水纵横。虽然老支书现在早已不在了,但当来到绿树环抱的海雀村时,一阵微风拂过,那片绿色的海洋翻涌着,好像是老书记和千百个奋斗的前辈在欢迎远方的来客。海雀虽小,其心顽也,几代人的顽强拼搏,换来了海雀如今的脱贫致富,林中传来人民的欢笑,那是林海深处最真诚的赞美。

  扶贫之路黯黯,路无盏灯,却有朴素的红心闪耀着人的光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不断地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平凡的普通人,却又是最不平凡的扶贫人。

  从贫困到脱贫的变化,那份真实,让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个小村庄的巨变,感受到扶贫的艰辛与喜悦。远处的山谷有大片金灿灿的麦穗,人们的眼角眉梢都带着笑,他们也像一颗颗饱满的麦粒,是镶嵌在国家扶贫工作这株壮实的麦苗上丰满的果实。

  我试着去想象,如果我是书中的那些人物,面对着重重困难,是否也可以如他们般执着坚毅?心中一闪而过的犹豫,更让我坚定地为他们的伟大感到骄傲自豪,我知道,渺小的我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看见人民的精神在扶贫工作中熠熠生辉,同时,我心中的疑问:“这么苦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去实现全面脱贫?”渐渐有了答案。

  扶贫之路遥遥,工作艰苦,但党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如果将“贫”字收笔,理应换作“拼”字。美丽乡村建设、安居富民工程、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一项项政策的实施,推动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贫困作斗争是那么艰难,眼泪和悲伤似乎贯穿整本书,但更多的是星辰大海般的希望浮现在字里行间。

  中国的扶贫史是一部波澜壮阔、成就斐然的壮丽史诗,更是一部言之有物、脚踏实地的纪实作品。大量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强有力地带动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电商扶贫……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了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我们咬着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

  从熟黄的金秋梨到村干部步履急促地去挨家挨户动员的背影,从绕山绕水的茶园到大山深谷中的苗寨,贫困地区的人们在期盼中专注,在专注中蜕变,在困难面前咬牙坚持,硬是要把那苦难与烦恼化作远去的云朵,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硕果。中国人的生命力,或许就是这样沉默、不屈、细腻、顽强。

  翻开这本书,真实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知不觉地就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时光飞逝,我记忆里那个曾经的山沟沟变了模样,整整齐齐的房屋建了起来,黑瓦白墙间修了宽敞的马路,丛竹环绕的皖南小镇发展起了旅游业,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我山清水秀的家乡,他们赞美我的家乡,而我,也乘着扶贫这阵春风,汲取知识的甘霖,走向了更远的地方。读这本书时,我正坐在我就读的研究生院校的图书馆内,望着窗外的阳光明媚,我心潮澎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带着学到的知识回到故乡,成为乡村建设的一分子,为那座小镇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祖国的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如我一般的青年,满怀感激与热忱,将自己的梦想与祖国的梦想紧密相连,期待着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未来仍需砥砺前行,愿即将接过接力棒的我辈青年也可以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在实践中探寻到生命顽强的真谛!

  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打开这部朴素又厚重的书,阅读一个艰难前行的时代,感受一份份纯粹的真情。扶贫工作者前赴后继,如森林般扎根乡间田野。一弹指顷,白驹过隙,生命短暂,转瞬即逝,田中的稻谷黄了一年又一年,扶贫的车轮滚滚向前,静静地走过这段岁月,而流淌在其中的扶贫精神不变,人民的坚毅代代相传,继续推动着乡村发展,激励后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