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蛇文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05
青瓷悬鼓座
西汉滇王印
青玉人首蛇身饰
2025年是中华传统十二生肖中的乙巳蛇年。生肖即人们常说的“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十二生肖的形成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了中国人与动物的亲善关系。因为龙的原型之一是蛇,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蛇又被称为“小龙”,在先秦的古籍文献中,龙蛇经常一起出现,甚至被混为一谈。
“蛇”字在古代写作“它”,古人把它看作虫类的代表,远古人见面时的问候语有“见它否”,如果平安就说“此无它”。“它”,就是蛇,这应是史前先民因被毒蛇伤害而发明的问候语。人们对攻击性较强的蛇既有恐惧又有崇拜,所以,蛇也象征着权利、地位、神秘、力量、魅惑。特别是蛇还有着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因此被先民认为是人类的始祖神而备受崇拜。
蛇作为古代人类原始图腾崇拜对象之一,吸引着人类去靠近它、了解它,于是人类逐渐发现了蛇的超凡能力以及它的药用价值,蛇也逐渐成为人类的保护神而备受崇拜。在古代中国,蛇作为象征力量和智慧的吉祥物,常被作为艺术装饰元素,出现在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等文物上。这些蛇的形象,或描绘,或刻划,或雕塑,形态逼真,千姿百态,成为古人尊崇的对象。大江南北出土的各种各样的蛇文物,成为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
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件1983年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花弦纹高足黑陶豆,在口沿外部刻划有呈螺旋形盘曲着的蛇纹,蛇纹身上细致地填刻有云纹和短直线,蛇身上还凸出多个圆点,蛇之间则以鸟纹相隔。全器刻工精致,图案繁简得体,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意识,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伏羲、女娲是我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他们是两个信奉龙蛇图腾的氏族部落首领,后世幻化出他们的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而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浓缩着中国上古时代的蛇崇拜意识,表现出人们对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祈愿。
在河南博物院“逐鹿中原”东周展厅,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玉器展柜中,有一对精美的青玉人首蛇身饰,均呈扁平椭圆形,大小薄厚基本相同,玉质呈青黄色。据河南博物院讲解员介绍,青玉人首蛇身饰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这座墓葬推测是春秋早期黄国的国君孟和夫人孟姬的合葬墓。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相互对视,侧面呈人首蛇身样式,人首相对与反向蜷曲的蛇身构成两个圆环。人首五官清晰,长发后卷,大眼圆睁,嘴唇微翘;蛇身雕刻龙纹。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其中一件正面人首部分为剔地阳刻,背面全部为阴刻,蒜头鼻,具有男性形象。另一件两面均为阴线刻,悬胆鼻,正面为“臣”字目,背面眼睛呈圆圈形,似为女性形象。整体构造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男女之间相依相偎的亲密状态,充分体现了古人关于生命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青玉人首蛇身饰通过阳刻及阴刻的隐喻艺术表现手法,区分出男性与女性,以及男女携手共进的美好状态。从造型来看,这对人首蛇身饰表现的应为伏羲、女娲形象。由于目前尚未发现早于此件春秋时期器物的成对人首蛇身形象,因此,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伏羲、女娲实物形象。
2003年,在无锡鸿山发现了7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丘承墩特大型墓中出土了3件代表性的蛇文物。其中一件原始青瓷悬鼓座上贴有9条堆塑的盘蛇。这些蛇元素装饰与江南地区环境特点有关,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这些蛇文物现收藏展示于南京博物院。
在文化遗址中,出土最多的蛇形元素文物的应属云南古滇文化遗址古墓群。据载,古滇国是以云南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古王国,出现于战国而消失于东汉时期。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其中青铜器中蛇元素文物的占比较高,且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及历史意义,例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汉“滇王之印”金印。滇王金印为纯金质地,印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印纽为蛇形,蛇头伸向右上方,微微抬起,背上还饰有鳞片纹。根据汉代的规定,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金印纽则多用蛇、骆驼等造型。而这枚金印的印纽之所以是蛇形,还因为在云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对蛇的崇拜。云南地区蛇类极多,而且蛇的行进速度很快,又多有毒性,所以令滇人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崇拜,于是蛇的形象也成为了象征平安的图腾,常常被装饰在青铜器当中。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一件商代晚期的蛇首匕。这是一件带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器。扁长而且很薄,中间有脊,剑锋呈圆形无尖,可能是餐具或者生活用品。匕柄为蛇头形,蛇头吻部突出夸张,呈半开合状态,双目以圆孔表现,看上去深邃阴森。整体形象生动逼真,是青铜匕中的珍品。
在参观大连博物馆时,正赶上举办《帝国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见到了一件1983年出土于广州南越王墓的青铜器文物——人操蛇铜托座。这件托座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整器通体鎏金,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为典型的南越人装束。尤为突出的是力士口中咬着一条两头蛇,双手也各操一蛇,双足跪坐夹住一条,五条蛇相互绞缠,形象逼真。这件器物的造型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越人的抓蛇吃蛇形象。绝大部分的青铜器都是比较写意的创作方式,这是为数不多写实的产物,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冷酷中又带有一点狰狞,青铜器的“狰狞之美”,在这件作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珥蛇”“操蛇”“戴蛇”的神话,这些神话同样是蛇图腾民族的装饰习俗的反映。其中有关佩戴蛇形耳饰,即珥蛇的记载,共有9处,涉及5神2人共7位,珥蛇之颜色主要是青、黄两色,如《大荒北经》中描述的夸父就是:“珥两黄蛇,把两黄蛇。”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些当成神话,但考古实物已证实《山海经》中神秘珥蛇并非神话。2012年3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在凌源市田家沟发现红山文化晚期墓葬42座,出土了红山文化玉器19件及彩陶、石斧等大量文物,其中首次出土了一枚位于墓主人右耳部的蛇形玉耳坠,像极了《山海经》中有关华夏第一王朝的圣王夏启“珥两青蛇”的形象。这件蛇形玉耳坠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我在参观时近距离感受过。
据科学家考证,蛇在地球上已有1.45亿年的生存历史。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蛇这种体型细小的动物,因其独特的行走方式和生活习性被古人视为神秘而危险的形象,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因为蛇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一胎能生出许多小蛇,所以生肖蛇也寓意着多子多福,子孙满堂。“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在蛇启新年之际,希望以各地博物馆里精彩绝伦的蛇文物和美轮美奂的蛇形象,祝福全国人民生活美满,幸福和谐,添丁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