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入列“五个一工程”的里程碑意义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6

  网络文艺的出现与兴盛表明了受众对动态、多媒体、移动方式的欣赏与接受,并且成为潮流,但是这并不表示可以排斥静态、纸媒体、反复欣赏固态对象的接受方式。


  笔者近日观察发现,出版概念正在快速扩展,这从网络文艺作品在2024年首次成为“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对象一事,可资说明。年末,中宣部公布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网络文艺作品在评选中独立成章,《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特级英雄黄继光》《中国奇谭》等10部网络文艺作品获奖。这一新变化标志着网络文艺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的认可,具有里程碑意义。网络视听行业已成为新时代主流价值传播的主平台和主力军,因此评选管理机构将其纳入评选范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

  此外,网络文艺作品此前已纳入金鹰奖、白玉兰奖和飞天奖等重要奖项,这次纳入“五个一工程”奖,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

  同时,此举也说明,各种传播形式在进一步快速转换与融合。就拿获奖作品之一《中国奇谭》来讲,该片以动画形式讲述了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由B站推出。题材包罗万象,从乡土眷恋到末世情怀,从生命关怀到人性思考,铺陈开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的世界,呈现出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值得一说的是,同名绘本《中国奇谭》,很快就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系列绘本共包含6册,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推出。

  有人将2024年称作“AI之年”,人们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机器人、自动写作等吸引。然而,出版文化的潜力如何释放,并不是只有依靠AI 一途,其可以作为的天地十分广阔。网络文艺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原本既可以是当代科幻,也可以是古典传说;既方便赋能网络,也能够转换为传统纸本另添魅力。定格于一函之内的绘本,与活灵活现展现于荧屏之上的动画,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相辅相成是生命力之所在。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不只是社会生活在变,而且文化接受方式也在变。不管如何变,围绕人的知识摄入方式基本面开展工作,这是一个不变的基点。网络文艺的出现与兴盛表明了受众对动态、多媒体、移动方式的欣赏与接受,并且成为潮流,但是这并不表示可以排斥静态、纸媒体、反复欣赏固态对象的接受方式。前者的代表是网络文艺作品,后者的代表是图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两种方式一定会交叉,但一定不会谁取代谁,因为人的生物特征在此,眼、耳、鼻、舌、身的感官不会消退各自功能。因此,全面、乐观地看待出版业的未来,有着既现实又前瞻的意义。

  现在的图书馆,已经将网络功能大量接入。可以预见,将来的图书馆在纸本与数字两类文化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服务与再生产方面,一定会以更高形态、更多元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将来的出版社,也一定会成为向图书馆提供这两类资源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