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十佳图书揭晓,专家学者给出精彩点评——
一流图书该怎么做的九条建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9
销售规模突破目标、丛书形成矩阵、单本书打造有亮点……这些是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对于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一年来运行情况的评价。
在2024年书业普遍被“唱衰”的当下,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出版的图书却不断赢得沪上文化人士好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点评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今年的图书有了飞跃,无论选题还是内容都很精彩”。
11月29日,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举行年度十佳图书评选会,邀请陈子善等一批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专家学者到场“品头论足”。最终评选出年度致敬图书:《重写晚明史》(五卷本)、“邓云乡集”(图文精选本)的《燕京乡土记·岁时风物略(图文精选本)》。年度十佳图书:《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的《四书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的《论语百句(增订本)》、《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的《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虎变:晋国大族的兴衰》、《周易精讲》。
这些代表2024年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出版方向且双效俱佳的图书,在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称赞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于出版的兴趣。这让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贾雪飞和她的同事们非常兴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这一话题,根据专家们的点评和建议,梳理出一流图书该怎么做的9条建议。
第一条:邀请专家写大众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说,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出书有个特点,就是让一流的专家写大众书给读者看。比如,陈尚君的唐五代诗研究、江晓原的天学史、傅杰的《论语百句》,都讲出了很有学术内涵又能契合大众的内容。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认为,学术出版需“以专业学术打造出版品牌,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风尚”。如果用更简洁的表述,就是“坚持学术性,注重大众化”。
第二条:旧书新做、好书重做
虞云国赞同旧书新做、好书重做的出版方式。在他看来,有些名家的书有不断再版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比如“邓云乡集”,郑逸梅的书,这些作品在读书界都站稳了各自的地位,把它们重新用现在的阅读习惯出版,还是有相当大的阅读市场。
复旦大学副教授徐渊也认同旧书新做。徐渊说,现代人家里空间有限,买书时会非常谨慎,需要一个必须买的理由才会买某一本书。书作为产品,是否称手很关键。中华书局上海聚珍邀请书法爱好者王家葵题写《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封面、徐俊题写《论语百句(增订本)》封面,不仅增加了图书的艺术性,也体现出文史类图书应有的品位。
第三条:重点图书重点做
虞云国认为,《重写晚明史》在重点书重点做上相当成功。此外,系列书长线做,如《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跟前几年的《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都是印刷史系列,《永嘉路》是上海著名道路的系列,还有刘勋的《虎变》《〈左传〉全文通识读本》是春秋战国史系列等。在做书的过程中,编辑团队是否用心关系到书的质量好坏。像“百句”、邓云乡系列原来没图,现在都配上图,体现出编辑在编排上很有想法。
陈子善对于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今年的新书也有此感觉,那就是印装上的提升,几乎所有的图书都有插图且恰如其分,这样会加深或扩大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吸引读者,是非常好的尝试。
第四条:选题要有延伸性
陈子善认为,选题要有延伸性,有助于持续不断打造品牌。比如“中华经典通识”已经出到第三辑,“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首出,未来可期。在内容上,有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如《花果小品(增订本)》、“邓云乡集”(图文精选本)等。前人著作经过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了经典,通过重新整理编排再版,以新的面貌呈现,更适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能唤醒当下的阅读兴趣。在陈子善眼中,出版不必一味求新,但可推陈出新,延长好书的寿命。
第五条:让好书引领全民阅读
王为松赞同评选好书。他认为,好书评选有两个作用,对内树立样板,尤其是对青年编辑来说,应该多出有学术价值、有市场影响力的好书。对外逐步建立读者认可的出版品牌,在提高图书质量的同时,提升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真正地以好书来倡导全民阅读,以阅读来共建书香社会。
第六条:编辑必须关注市场
王为松认为,一本好书要想有市场,首先编辑要关注市场。在市场中,编辑可以了解到,如何以新书选题来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小到读者关切,大到国家战略。如何既体现基础研究的出新,又具有实践导向的引领;既有历史维度,又有国际视野等,都是需要关注的。
第七条:持续关注好作者
徐渊认为,图书质量与否体现在对作者的选择上。一位好的老师一辈子站讲台授课,真正成熟的课程可能也就三门到五门。像樊树志先生的《重写晚明史》,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樊先生晚明史课程被扩大为优质出版资源。高质量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们与中华书局的平台一匹配,就能起到非常好的化学效应。
《文汇报》读书版主任编辑蒋楚婷建议,多挖掘、培育新锐作者。她说,高晞的《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的写作方式,很契合现当代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希望中华书局上海聚珍能多挖掘一些这样的好作者。
第八条:让读者有阅读收藏愿望
“探照灯好书”及“腾讯好书”主编张英认为,图书版本升级很重要,不同的读者可以选择各自喜欢的版本。书是很好的礼品和连接器,名家大师+好的版本+有品位的装帧能成就有爆发力的好书。
资深传媒人、“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编辑黄晓峰认为,阅读电子化以后,纸质书既有阅读功能,也有收藏功能。书好看,装帧讲究,读者就愿意收藏。
据《新民晚报》副刊部首席编辑郭影观察,现在很多人买书讲究颜值,既要好看,还要讲究触感,美的享受下有收藏价值。如今电子书阅读方便,手机上随时随地可以读书,而装帧很好又有内容的书,更具吸引力,作为送朋友的礼物很有品。
第九条:及早应对数字阅读
书评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认为,小众的书其实可以变成大众,因为铁粉们的忠实度非常高。在资源数字化、阅读多元化趋势下,纸质出版一定要尽早布局,形成多元化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纸书在世界上消失,如以图书为媒介的文创品,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种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