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出版信仰雕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象

作者:许龙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9


由长篇小说《中国大港》改编的电视剧《港口时代》正在筹备当中。浙江文艺出版社 供图


  海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国大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后,引起业界和读者瞩目。专家们认为,作品题材稀缺,文学立意高,有力弥补了港口文学书写的缺失,拓展了文学创作疆域,是当代长篇小说难得一见的硬朗作品。该书已入选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港口时代》正在筹备之中。


  选题确定:与网络文学和党校培训有关


  我所在的浙江文艺出版社有一条在行业里具有极高辨识度和美誉度的产品线——网络文学产品线,出版过《甄嬛传》《芈月传》《沥川往事》等影视同期爆款图书,被誉为影视行业风向标、网文出版重镇,与很多影视机构都有密切的往来。这几年浙江狠抓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本着“写浙江的,半页纸都不要放过”的精神,我们与一些网络平台、影视机构常年保持着很高频率的题材沟通。

  2021年,我参加浙江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我们班有一位来自舟山的当地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我的同桌来自宁波高校,班长是宁波的地方干部,隔壁桌同学也来自宁波,他们在课上、课间、课后分享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宁波舟山港,党校的老师也多次提到宁波舟山港,我们还上过一堂大课,请了原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主任授课。后来,我们组织学习《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发现了选题富矿。习近平同志是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的,12月他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就说,浙江港口可以发展成全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转年1月到舟山视察,先后10次到过宁波舟山港。我是成都人,在北方工作期间就知道浙江有港口在世界排第一,2015年到浙江后近距离地了解了浙江港口发展情况。当时跟同学们交流港口题材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宣传题材,还邀约了我们班同学请相关专家做一套海洋文学作品集。

  不久,有一家影视公司与社里沟通一个“港口时代”的创作计划,社里原来分管的副总编辑和编辑部负责人与我沟通,我迅速唤醒培训期间的计划,立马将其置顶,马上联系宁波,拿到了第一笔5位数的出版经费,正式定下选题,与影视公司一道确定小说题材、选定描写时间、商定作者人选、框定写作篇幅、敲定出版计划,开启了这个项目的精品化打造工程。


  出版打磨:全过程求真求新、精雕细刻


  第一,确定书名。为了把书打磨好、推广好,我与同事们用了十八般武艺,使出了浑身解数。我经常开玩笑说,封面不好要遭报应,书名不行出生即死亡。

  出版团队在征求了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小说定名为《中国大港》,意在碎片化时代,以直奔主题的书名来实现长篇小说的精准有效触达。书名符号化很强,直面新时代大港景观,大港有大桥、大船,有大治、大爱,有正道、大道,中国犹如一个大港,吐纳万千,气象正大。中国式现代化呼唤中国式大港,中国式大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象。“中国大港”作为长篇小说名直抒胸臆,有正面强攻之势,是新时代长篇小说命名美学风格的一种尝试,是长篇小说在碎片化时代如何生长、传播的一次命名探索。我们将近20次推翻封面设计的各种方案,直到最后一刻,各方都满意后选定了白底蓝字的封面。

  第二,打磨内容。书稿边创作,出版团队边打磨。在调结构、统情节、优表达方面,我与编辑团队以求真求信求精的出版品格对作品进行了多轮次一字一句、一标一点的细致调整与打磨,前后增删、调整、优化了几千处表达。到了快定稿的时候,我写了1万多字的终审意见。当作者看到我这份“字字生根”的万字意见后,非常感动,用他的话说,他看到了一个懂作品的人的真意见。他悉数吸纳,很快完成了对作品的再修改。这样,我们最大程度地确保了故事线索的清晰流畅与逻辑自洽,提升了作品表达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为读者、为时代、为历史呈现和留存了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学佳作。这个过程是很紧张的,就像戏曲后台的赶妆一样,过门一结束,必须要精彩亮相了。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过年期间,回到四川、江西、山东、北京、海南老家的编校审人员,从大年初一就开始为作品抢进度,一种五湖四海托举时代作品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第三,推广宣传。在营销宣传、跨界融合上,我们进行了全媒体、多平台、立体化的探索和尝试,调用了传统纸媒、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包括抖音、今日头条、小红书、B站等在内的新媒体的矩阵力量,举办了3场不同面向、不同维度,聚集国内几十名文学评论家的大型活动,刊发了各类消息、报道等100余篇,发表了13篇专业书评,全网累计传播受众超1亿人,很好地实现了从小说文本出版到电视剧创作筹拍的衔接,可以说,是文学跨界传播、“破圈”生长的优秀案例。比如,3场大型活动,宁波是作品的诞生地,我们做了首发式;杭州是电视剧的转化地,我们做了同题材电视剧筹拍启动式;北京是专家集聚地,我们做了作品的专家深度研讨会。比如,我们借助各种展会露出作品。我们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安排了《中国大港》的抖音直播,在全国各地的书展参展中,对《中国大港》进行了重点造型陈列。比如,我们特别重视图像时代的视频资料制作,每一场活动都有视频剪辑传播,效果很好。省委宣传部安排我在2024年“书香浙江”全民阅读盛典电视节目中现场直播推书,浙江电视台报道了我们的一些大型活动,我们有了省级层面的视频宣传资料。比如,对营销宣传点的提炼是对我们政治政策素养的一次大检阅。书稿即将出版时,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成立,省里召开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会,省委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从中提炼了宣传“采分点”。这期间,我又细读了《习近平在浙江》《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中有关港口的内容,在《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书评,有力地提高了我们宣传主题的站位。比如,我们把作者刘克中转会到浙江作协,调集浙江作协的优势力量为图书的评论、宣传、推广等工作赋能。


  我的主题出版观:出版信仰是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真经


  最后,特别想谈一谈我在负责《中国大港》项目中的突出感受——我们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主题出版观。我在执笔一份关于主题出版的调研报告中写道,主题出版已经成为整个出版业的“显学”,是每家出版单位的“第一战略选题”,是每个出版从业者的政治责任、文化使命,是至高职业理想,更是出版管理机构、出版研究机构的首要使命、重大课题。关于如何根本性地实现中国当代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我当时用了一句话“必须抓住出版信仰这一核心问题,深刻把握主题出版的必然逻辑,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出版家”。做完《中国大港》后,我更坚定当初的这个“断语”。抓大题材,同时也是走出舒适区,自我加压的表现,要有为时代雕刻的历史主动性,这样做事才会有无穷的力量,会超越一切艰难险阻。

  讲信仰不是拒绝保障,不是忽略客观困难。出版信仰需要分配机制的培育、涵养。我所在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推出了主题出版的“第一选题”制度,这一推进精品出版战略的重要创新机制也是我在上述调研报告中提出的设想,后来集团领导推动了制度化落地。“第一选题”制度既回应考核指挥棒的调整问题,更着力于全方位构建良好的出版文化。出版文化最深刻的就是出版人的集体性格,这种性格一旦养成,就是一种经天纬地的出版信仰。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灵丹妙药”不在人才、经费、考核,治本之策一定是夯实“出版信仰”问题,这是最大的“道”。我认为,主题出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人的必然选择,是第一政治责任。编辑团队就是带着这份责任和信仰不断托举《中国大港》,它也是浙版集团“第一选题”孵化的重要成果。

  (作者系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浙江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