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方外用”讲好澜湄合作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4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是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广西作为紧邻湄公河五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边疆省份,其所属主流电视媒体应当充分利用好与湄公河五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宣传优势,以澜湄合作机制为切入点,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周边外交战略。其中,农业和减贫是澜湄合作6个优先领域中的两项,而广西作为中国农业大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区域,在这两个领域有着较具说服力的引领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广西广播电视台立足区情,深度挖掘乡村振兴主线题材,创新节目模式,并逐步总结出好的拍摄手法,运用到中外合拍澜湄合作纪录片中,取得了节目制作“内方外用”的良好效果。
深度挖掘 创新节目模式
2022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推出了乡村振兴主题节目《山水间的家》,撒贝宁等主持人以及国内演艺嘉宾,以“新村民”的身份走进一座座村落,探寻风物,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叫好又叫座。
其实,早于《山水间的家》播出的半年前,广西广播电视台于2022年1月推出了同一类型的大型季播融媒体乡村振兴实践节目《大家来到我们村》,节目邀请文化艺术、建筑设计、经济产业、农业科技等领域专家名家以及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公众人物,前往广西14个设区市的14个特色乡村,通过与当地村民互动,用沉浸式的体验实践,为当地村容建设、风物挖掘、生态开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实打实帮助,瞄准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切实提升广大村民的生活品质。节目为乡村请来各行业各领域的“大家”,指导当地村民进行乡村振兴实践,为乡村带来新面貌、新产业、新文化。同时,通过大小屏端的传播,吸引更多普通人走进乡村关注“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大家来到我们村》与《山水间的家》可以发现,具有可看性、实用性的乡村振兴主题节目,可以定位为具有公益实践性质的“真人秀+纪录片+微综艺”,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摸索:其一是创新形式、丰富表达。节目要在产业探究、民俗展示、美食改造、风貌升级、文化建设等内容中,实现故事化叙事与情景式访谈有机结合,人物在实地走访、体验互动中要以第一视角传递第一感受,多场景、多视角、多线索勾勒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其二是注重实践、展示实干。节目要反映出“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这一理念,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聚焦重点和难点,把能人请进乡村、体验乡村,就地取材,有针对性地对村容村貌、产业振兴、乡风文明提出改造计划并付诸实践。其三是讲求实效、示范引领。节目要通过巧用专业人才,发挥能人带头作用,传播新知识、新技能,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一个个村寨在乡村振兴热潮中走出特色之路。
在不断创新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传播价值的乡村振兴节目模式过程中,要持续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对乡村生活方式进行真实呈现。同时,还要关注乡村的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在国际传播价值的构建上,做到内容上的普遍性和共鸣性,不同国家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普遍的,节目应该聚焦这些普遍主题,通过具体的乡村故事,引发国际观众的共鸣。通过跨界融合,将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内容融入节目;通过互动体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观众参与到节目中;通过故事驱动,以真实感人的乡村人物和事例,展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变化,从而实现节目模式的创新实践。
活学活用 提升传播效果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讲述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澜湄合作作为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共同推动的区域合作,承载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实现乡村振兴,也是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在农业和减贫领域合作的一大共识。
多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把公益实践性质的“真人秀+纪录片+微综艺”节目模式活用于中外合拍澜湄合作纪录片中,有效讲述澜湄合作的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的公益理念和发展成就。比如在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中,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这一天,老挝琅勃拉邦的象龙村格外热闹,村妇女主任阿安刚从中国走访回来,和村民分享起中国广西桂林大寨村脱贫致富的见闻;中国专家也在村庙给村民指导农业产业划分,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把村庙变成了课堂……这一段故事以其真实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成功地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目光。
在讲述乡村振兴中的澜湄合作故事时,可以多多采用“真人秀+纪录片+微综艺”的模式,其中真人秀强调真实记录与互动体验,纪录片追求深度挖掘与客观呈现,微综艺则注重轻松娱乐与快速传播。三者结合,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度,又兼顾了形式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在具体的拍摄操作上,要善用真人秀元素——邀请中外素人参与节目,通过他们的视角记录中外双方参与澜湄合作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同身受,更加直观地了解澜湄合作的实际成效;纪录片手法——在节目中穿插专业摄制的纪录片片段,用镜头语言叙述澜湄合作的背景、进展和展望,尤其是注重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和实地考察的镜头,展现澜湄合作的深远意义和中国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微综艺风格——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和趣味挑战,如语言学习、文化体验等,让国外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他们对澜湄合作的理解和感受。实践证明,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制作的节目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澜湄合作的理念和成果,还能够增进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借用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澜湄合作的中国故事,也有着显著优势:一方面是增强说服力,外国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往往更具说服力,能够有效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宣传的疑虑。另一方面是拓宽传播渠道,外国参与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节目内容,借助他们的个人影响力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外国人的参与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乡村振兴节目“内方”,“外用”讲好澜湄合作的中国故事,是一种创新的传播策略。它不仅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还能够加强与澜湄流域国家的友好关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未来,应继续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传播手段,让中国故事更加生动、立体地走向世界。
(作者系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