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短视频生产水平 推动广播可视化进程

作者:彭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6


  在融媒体时代,网站、手机移动端等网络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文字、音频、视频等特性,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广播媒体只有通过自我改变,探索音视频融合传播的新样态,才能在新媒介生态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当前,各广播媒体大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客户端、网站等新媒体矩阵,但是,从传统音频向音视频融合转型,并不只是简单的渠道叠加,而是要精准把握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需求、审美需要和情感价值认同,以互联网思维生产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产品。

  同时,修炼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是提高新闻业务水平、锻造新闻职业精神的永恒要求,融媒体时代仍要重视提高新闻策划和采写能力,进而提升短视频生产水平,推动广播可视化进程。


  求“真”是基本要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互联网受众追求的最基本的审美价值。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单向传播被双向传播、多向传播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格局被打破,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在众声喧哗之下,主流媒体记者存在的价值就是深入现场,用专业的报道把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带给受众。

  离新闻现场越近,离真相就越近,报道的感染力就越强。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广,速度更快,受众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更加便利,这更要求记者要第一时间身临现场,敏锐发现新闻点、精妙策划报道角度、挖掘鲜活细节,用充满现场感的画面和平实、准确、有感染力的语言,及时地呈现新闻现场最新动态,第一时间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以践行“四力”为抓手,坚持修炼新闻工作内功,提升短视频生产水平。

  在今年3月开始的广西体育走基层报道中,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短视频报道团队深入广西各运动项目中心,采访报道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5年全运会的备战情况。首先,在走基层强“脚”力的同时注重在策划上强“脑”力,改变过去只报道运动队近期成绩和备战目标的旧思路,创新以普通受众视角,关注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展现各项目运动员训练生活的酸甜苦辣、普及各项目营养膳食、防伤防病以及大众健身等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提高了受众对报道的关注度。其次,注重强“眼”力,通过现场仔细观察,敏锐捕捉鲜为人知、体现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的感人细节作为报道切入点。最后,在强“笔”力中,精挑细选在采访中出现的接地气、有感染力、有个性的生活化语言,作为短视频报道的同期声,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采访国内摔跤界“王者之师”广西摔跤队时,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摔跤运动员多数都有“摔跤耳”,这是因为运动员长期练习摔跤需要在地面上翻滚导致耳朵软骨受损增生,耳朵轮廓逐渐消失。记者当即确立以此震撼的细节为报道角度,深入采访教练员,挖掘出“摔跤耳”正是摔跤运动员有血性、打不垮、敢胜利的见证。记者用手机拍下有着“摔跤耳”的运动员一次次重重倒地又坚定地爬起来的感人画面,并把教练员在采访中自豪地说出的“一般专业练摔跤的运动员都有摔跤耳,摔跤耳就是勇士的象征,一般练格斗的看见有这种耳朵的都不敢惹”这句有血有肉又自带幽默的话语,一起通过短视频呈现给受众。这条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超过1400万的总浏览量,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扬“善”是价值取向


  “善”是指新闻作品对于社会要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和影响。短视频产品也要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无论是选题还是表现手法都要积极向“善”,把“正能量”做成“大流量”。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短视频的选题策划上重视关注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注重从普通人的视角诠释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家国情怀的理解,弘扬人间至善,讲述身边平凡人的感人故事:火灾发生时紧急出动的消防员、放学路上男童触电落水时挺身而出的电信职工、交通事故发生时鼎力相助的“最美路人”,以及新冠疫情期间免费为疫区护送“爱心蔬菜”的退役军人等,这些凡人善举也是社会热点新闻,通过短视频在互联网上传递出普通人的真情,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使受众在感动中获得了共情。


  见“美”是最终目标


  求真扬善最终是为了发现和传承美。所谓始于观感,终于情感,人们的心里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短视频生产要抓住生活中“美”的瞬间,呈现自然美、人性美、文化美,让受众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每逢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策划推出文化类短视频产品,如“想当年——广西春节记忆”系列短视频,呈现出年糕、古法豆腐、芭蕉香火龙、酸鱼、凤鸡等各地春节美食及民俗,一个个充满年味的画面既撬动了受众的味蕾,也展现出民俗文化之美;“童声诗会”系列短视频,由广播节目主持人带领少年儿童朗诵中华诗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让受众在手机上一边观看主持人和少年儿童在录播间深情朗诵的真实场景,一边通过短视频的字幕感受诗词内容所表达的中华文化之美;“壮乡端午粽飘香”系列短视频,用画面聚焦广西的灵山灰水粽、合浦“七龙珠肉粽”、防城港“红蓝粽”、南宁苏木灰水粽等传统粽子制作工艺;文旅推介系列短视频则由广播节目主持人出镜拍摄,沉浸式体验各地网红景点,展现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之美和历史人文之美。

  传统广播只有声音,没有画面,传播技术的变革为广播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创造了机遇。转型路上,在打造短视频内容的过程中,广播媒体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强化“网”感。首先,在选题内容上精选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审美一致和价值认同以及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内容,比如贴近性强的民生热点和突发公共事件等。其次,拍摄手法要符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属性。比如画面用竖屏拍摄、同期声选择生活化的语态、拍摄角度选择“路人视角”等,更符合互联网受众追求真实感、快节奏、高信息密度、语言生活态以及文案陌生感等审美趣味。再次,善用设置悬念、反转叙事、标题吸睛、大号字幕、网络热词等互联网流行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部分爆款短视频能够刷屏“出圈”的因素。

  当然,更重要的是,传统广播创作团队要在选题策划、报道角度挖掘、现场细节观察、报道冲击力和感染力打造等方面持续练好基本功,不断提升短视频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广播在新媒介生态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