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合唱》:从广播特写到原创绘本

作者:李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6

  来自河北廊坊的小读者找到《无声合唱》作者李博(左二)和张咏(右二)签名留念,并希望能为无声合唱团尽绵薄之力。 资料图片


  夏至午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疗愈、希望、爱——《无声合唱》新书分享会”现场,作者李博和张咏被两位来自河北廊坊的女孩子围住,不只是要求给她们新买的书《无声合唱》签名,最要紧的是询问“怎么才能联系上现在的无声合唱团,我们很想为他们做事”。她们原本是来学习和分享健康烘焙的,结果一下午都在听李博和张咏谈《无声合唱》的创作过程,讲无声合唱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传达人类共通的情感


  2018年秋天,我认识李博的时候,他和张咏发起的无声合唱团已经成立5年了。2013年11月,北京青年画家李博和厦门音乐人张咏,倾尽钱、时间等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为一群广西凌云大山里的听障儿童组建合唱团,和老师、志愿者一起,用了近5年的时间,让这些先天失聪、不会说话的壮族、苗族、瑶族孩子唱歌,带他们走出大山参加厦门、成都的音乐节,并应邀来到北京,登上最高音乐殿堂。

  我们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在广西、成都、北京跟随采访,把李博、张咏和听障孩子们的故事做成了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

  2019年5月10日,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获得了欧洲广播联盟第23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麦鲁利奇奖。当日,央广网《总台央广节目喜获麦鲁利奇奖 各国评委:中国故事很暖心!很震撼!》是这样报道评奖现场的:“《无声合唱团》播放完毕,现场一片寂静,之后,响起热烈的掌声,很多评委表达了他们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快乐和思考。大家说,这部作品不存在东西方差异,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理念。李博和张咏的坚持让他们很尊敬。作品中呈现的善良美好,兄弟情谊,孩子、家长、观众的愉快心情,还有合唱改变孩子命运、家庭状况的结果,令他们深深感动,这是一部非常震撼的作品。”评委会主席说:“这是第一次,中国的广播特写得到这么多关注、这么多共鸣。”

  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2005年参与这一比赛以来获得的最高奖次。

  同年11月21日,第56届“亚洲—太平洋广播电视联盟大奖”颁奖典礼在日本东京举行,《无声合唱团》获得了被誉为“大奖中的大奖”的“亚广联视野奖”。评委给《无声合唱团》的评语是:这个广播特写讲述唱歌对于听障孩子的非凡意义。同时,这个故事也在告诉听众决不放弃的重要性。这个节目符合所有标准包括今年的主题“勇往直前(moving forward)”。

  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除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分4集)播出,还应邀在塞尔维亚国家电台、美国多家中文电台、联合国广播电台播放。当年,我还收到一位“失联”10多年的美国诗人、广播特写大家派克(Pejk)的邮件:“我在获奖名单里看到了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文缩写)……我想你可以让我听到这个被同行认为是今年最出色的广播特写!”我立刻发去了完整节目音频和英文译稿。


  感受双向奔赴的美好


  我知道,《无声合唱团》之所以获得两个国际大奖,是因为李博、张咏和孩子们的故事本身撼动人心。记得5年前的那天,我给李博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是这样写的:“我知道您和张咏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们会用最不打扰你们和孩子们的方式去记录。我只想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有这样纯粹的人,这样美好的人,这样纯粹的美好的可爱的人!”

  《无声合唱团》的独特之处是,还原了这个持续了5年(且一直继续到现在)的故事的本质:李博、张咏、志愿者“小花”们和大山里的听障孩子因偶遇却长相知,他们互相尊重,彼此珍爱,相互治愈、互相滋养,一起面对误解、克服困难,共同成长,共同创造了美好的艺术,感动、安抚并激励着听到的人们。我希望听众朋友感受到的是这样真实的、自然的、双向奔赴的美好。

  许多听众告诉我,李博有段话特别让人感动并思索:“我们是用所学到的艺术方式去展现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声音就是艺术。和这些孩子接触后,我才发现艺术可以做更多的事儿!可以和这些孩子一起去寻找自由,去建立两个世界(有声和无声)的平等和沟通。”

  李博、张咏和“小花”们的无声合唱团到今年11月就11周年了。他们一直在持续地“倾尽所有”。我被他们的坚持深深感动:做他们这样的公益真的是太艰难!李博说:“是太难!但真正在做公益的是这些孩子。孩子们的歌声治愈、鼓励了每一个听到的人!”


  延伸真挚朴素的愿望


  我明白,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艺术,是李博、张咏和“小花”们坚持做到现在的内在支撑。

  这本绘本,延伸了我们的愿望。我想象着爸爸妈妈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舅舅叔叔、姨妈姑妈,抱着挚爱的孩子,看李博这位16年前就蜚声中外画坛的当代青年画家,用4年时间创作的一幅幅画,讲述他和张咏以及“小花”们与广西凌云大山里听障孩子们的故事,扫描二维码,听他们的无声合唱……

  那是一个个多么美好的景象。

  行笔至此,我心中升腾起对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前主席张明舟先生、小活字顾问唐亚明先生的衷心感谢。张明舟先生是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的第一位听众,是他提议把这个广播节目变成绘本。这种跨界的想法超出了我的思维。为此,他特意联络身在日本的唐亚明先生。我清楚地记得5年前在小活字时尚而文雅的办公区和唐亚明先生相见的场景。当时,唐亚明先生听完我们的节目,含泪对李博说:“你自己来画!你是画家呀!你自己画画来讲这个故事!”

  李博用了1年时间阅读了100多本国内外优秀绘本,研究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式,又花了3年时间创作,用画面讲故事,把声音变成了文字,变成可以触摸的、抱在怀里的绘本。

  我一直在关注他的创作。作为年少就成名的国际知名现代艺术家,李博为这个绘本创作的画作和无声合唱团一样震撼人心,孩子能看懂并被吸引,大人会从中“读”到更多!

  绘本《无声合唱》的编辑王子豹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分享了产生这种阅读效果的“秘诀”:“这是我接触过的创作媒介最多的绘本!大多数绘本作者在一本书中使用的创作媒介往往是一种,而李博在《无声合唱》中使用了9种媒介,包括综合材料(绳子盘成的肌理+绘画)、岩彩、素描、拼贴、摄影、丝网印刷、油画、数码板绘、铜版画。绘本《无声合唱》的每一页画面的呈现方式是跟着每一页内容走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李博就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去做画面。李博说,材料本身是一种语言。在我的理解里,不同的媒介代表了他画面中那一段经历里他的情绪、心境与思索。在设计师新保韵香的努力下,媒介不同、个性迥异的20多张画合成了一本书,再一次让我惊叹平面设计与书籍的神奇。”

  李博在分享图书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我以为自己早已看懂的画面里还有更多丰富的、深刻的内容。比如第3页,整整一页是9个话筒,这是我最早在他的画室看到的绘本原画。李博是用天然的石青与人工磨制的金颜料创作的,话筒的金色采用唐卡绘画的黄金磨制方法,用金箔与牛骨胶、水反复研磨所获。但在分享现场我才知道,看上去一模一样的话筒其实每一个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每一个话筒都是由不同的图案构成的,月亮、爱心、皇冠、钻石、骷髅、手语符号,各种各样图案的话筒代表了李博、张咏创办无声合唱团的一种理想状态——所有的声音都可以被听到。

  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变成了原创绘本《无声合唱》。抱在怀里读、细看;闭上眼睛听、想象。多少年后,长大的孩子还会突然感悟到小时候没有读懂的内容。现在和将来,相信更多的读者会被这样的艺术感动、治愈、激励。

  最后,用张明舟先生的话结尾:“这本书一定会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作者系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