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少儿出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6
核心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优化原始的选题策划方式和手段,通过海量市场调研、数据搜集和分析,使选题策划变得“轻松”。尤其是少儿出版与国家教育方针、家长需求、接纳效率等紧密贴合,如何让三者不冲突,就需要在三者间找到共生点,即以核心内容为支撑点的出版方向和质量。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在筛选关键数据时,为选题方向保驾护航。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掌握国家对教育、教学在每个年龄段的定位,家长伴读孩子成长的知识需求,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线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便能快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少儿出版选题质量。
从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以来,这项技术经历了从衍生到裂变的快速生长期。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各个行业都站到了新的起点,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的路径。而在拥有众多读者群和关注度极高的少儿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它更多的可能和成长机遇。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少儿出版的各个领域,为少年儿童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本文将从人工智能技术在少儿出版领域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其优势及挑战,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给少儿出版带来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为少儿出版赋能增效带来新选择
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优化原始的选题策划方式和手段,通过海量市场调研、数据搜集和分析,使选题策划变得“轻松”。尤其是少儿出版与国家教育方针、家长需求、接纳效率等紧密贴合,如何让三者不冲突,就需要在三者间找到共生点,即以核心内容为支撑点的出版方向和质量。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在筛选关键数据时,为选题方向保驾护航。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掌握国家对教育、教学在每个年龄段的定位,家长伴读孩子成长的知识需求,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线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便能快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少儿出版选题质量。
人工智能在内容创造上的应用。在创作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和算法预测,帮助作家构思少儿图书故事情节,提供创作灵感和建议。如为读者群体的阅读行为、偏好画像;推荐不同年龄群体的阅读兴趣和语言习惯;为作家提供精准的有关学校、家长、少年儿童对于时代的共同需求;辅助作家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基础上,定位写作的方向、内容、主题和风格;帮助作家在相关数据的支撑下,为内容注入更多的有效活力。
在少儿出版的中间环节,包含筛选稿件、设计版面、排版等关键步骤,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成为将作家意图转化为出版物的津梁,也影响着少儿出版物最终呈现的形态,进而提升少儿出版的质量。而在出版的末端,出版社可以更精准地了解读者的兴趣、阅读习惯和需求,为他们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图书内容,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与出版社的黏合性。
人工智能增加读者与作品的互动性。2021年起,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少儿出版也逐步走入流量时代,从出版端到用户端,少年儿童对于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了更高要求,传统手段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ChatGPT、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阅读介质已提供的条件,少儿出版急需智能革新。出版社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打开少儿出版的想象空间,拓展阅读互动性,增加交互元素,如AR、VR技术等,让少儿更加投入到阅读中,使少儿出版物成为可看、可读、可互动交流、可共情的介质,增强阅读体验,促进少年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共同发展。
人工智能对图书消费市场的影响。出版末端提质增效也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市场调研与销售预测将更为精准。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充分、科学的分析市场数据和消费者行为,帮助出版社即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制定符合内容的出版营销策略并反向输送市场需求,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预测的销售量和受欢迎程度,为出版社提供决策参考,形成良性的需、供、求关系。而在少儿出版国际交流中,人工智能技术将发挥更大的技术优势,辅之以少儿出版物多种互动元素,如动画、游戏和语音的交互,实现多语种快速转化,文化交流、版权交易更加便捷。
以少儿科普类图书为例,抖音等短视频电商兴起,逆向拉动了少儿科普图书的增长,通过直播带货促成观众直接或间接的“冲动消费”,因此具有较强功利性、能够解决某类需求的图书更适于通过这一渠道销售。少儿科普类主要由父母做主为孩子购买,更多体现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这与短视频电商的市场期待是高度契合的。在版权领域,少儿科普类图书也因其可转化变量大,一直走在前位。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少儿出版面临的问题
首先,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始终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出版领域中的敏感话题。随着人工智能在出版创作环节的使用,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怎样确保AI生成的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以及如何处理AI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权益归属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讨。2023年,我国较早涉及“AI文生图”(“春风送来了温柔”)著作权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智力成果”的归属成为案件讨论的核心之一。而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这部分法律框架未形成一致共识,存在法律和伦理挑战。法国已承认AI属于独立创作者;加拿大则认为AI的训练者或使用者是著作权的拥有者。
其次,隐私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人工智能技术为少年儿童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时,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阅读者的个人数据,特别是涉及少年儿童时,出版主体有责任和义务重点保护此类人群的数据隐私安全。这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少儿出版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AI在少儿出版领域的运用,是机遇与风险并存,需秉持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少儿安全阅读、茁壮成长相互支撑和助力。如何保护少儿的隐私安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需要落到实处。
最后,过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运用,易造成作者、出版社、读者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尤其在创作阶段,如果加入大量计算式内容,作品势必会缺乏情感深度和人文关怀。在日本,就产生过对AI生成漫画作品的批评,读者批评其为“公式化”的产物。究其原因,AI技术以海量数据和训练为基础,造成漫画作品无论从内容到角色、图片等过于相似,不具特色。更为重要的是,以此造成图书中的形象和情节,缺乏多元性,从而会造成孩子在认知方面陷入信息“同温层”。
有研究者认为,“同温层”效应归纳为:在网络空间内,人们经常接触相对同质化的人群和信息,听到相似的评论,倾向于将其当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觉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如果少儿出版过度依赖个性化推荐功能,一味满足孩子们的兴趣,会导致兴趣单一化问题。广泛阅读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健全与成长至关重要,广泛接触知识和文化,不仅能拓宽兴趣领域,也会提升综合素养。
人工智能技术与少儿出版结合产生的个性化服务
人工智能的介入,可提供更多的内容创新服务。未来,少儿出版势必会突破传统模式,在内容技术创新方面寻求与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契合点,进行多模态交互。内容上会更加关注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阅读意愿和儿童的心理状态,并对少年儿童年龄段进行细分,充分了解他们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重点关注原创类的少儿绘本、卡通漫画、少儿英语、低幼启蒙、游戏益智等板块。形式上除坚持传统出版模式外,还可深挖有声读物和电子阅读的优势,做到全平台、全版权,同时,根据内容运用AR、VR技术,为少儿出版内容赋能。出版社可推出更多新媒体形态,如基于社交媒体的内容推广、定制化阅读服务等,推动少儿出版业的创新发展。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兴趣和学习水平,自动生成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游戏或练习。这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和学习体验,还可以鼓励少年儿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深度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少儿出版领域的应用,应积极开发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益于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资源,确保传递主流思想价值,满足学习阅读需求。激励少年儿童立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创作更多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和增强青少年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