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策划《天辽地宁说非遗》专题

探寻山海地理 展示辽宁非遗

作者:刘臣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5


  自5月23日起,《辽宁日报》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主题策划《天辽地宁说非遗》,开创性地从山、海、大河、草原的山川地理视域切入,以76项国家级、294项省级非遗项目为线索,系统梳理辽宁非遗项目概貌和历史文化渊源,借以探寻和展示辽宁深厚、鲜明的地域文化,呈现辽宁非遗文化生态,探讨保护、传承和商业开发现状与前景。截至6月21日,已推出《寻非遗地理 品文化脉动》《群山毓秀》《碧海潮音》共3期18个整版策划报道、4条H5产品和10余条非遗沉浸式体验视频,并将陆续推出《长河澜兴》《丰草辽原》16个版和系列新媒体产品。


  专题专版

  全新地理视域呈现


  “天辽地宁 山海有情”是辽宁的最新文旅宣传口号,精准地概括了辽宁依山傍海的自然景观和辽宁人真诚热情的性格,作为山、水、林、田、湖、草一应俱全的大省,在这一片山海之间,孕育出文化多样、精彩纷呈、类目丰富的非遗项目,循迹滋养一方人的一方水土,探寻辽宁的文化根脉。《天辽地宁说非遗》专题策划的核心便与此相关,以山、海、大河、草原的全新地理视域呈现辽宁的非遗项目。

  从空中俯瞰,辽宁的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边,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环抱渤海,山区丘陵面积占据近60%的辽宁疆域。《天辽地宁说非遗》专题报道的第一个版块《群山毓秀》以8个版书写了医巫闾山、长白山支脉、千山、凤凰山、老秃顶子等辽宁名山的特质,报道集中呈现岫岩玉雕刻、松花石砚绝技、桓仁盘炕、满族小吃……都是大山带来的馈赠。

  《碧海潮音》8个版,细数了2900多公里长的辽宁海岸线上的非遗项目。记者沿着“几”字形海岸线行进,东起丹东鸭绿江口,西至东临碣石观沧海的绥中老龙头,记录了海岸线、渡口上数百年间的文化交融和碰撞。

  在未来一个月中,辽河和辽河平原将成为《长河澜兴》版块中记述的主角,《丰草辽原》版块中,记者将追寻辽西北的风,穿过漠上草原,找寻印刻在马背上的民族的生活模式、语言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记者采访过程中,主题紧扣非遗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盖因辽宁山川秀美,河流纵横,海洋疆域辽阔,多元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交织,才能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从辽西的古战场传说到辽东的满族刺绣,从辽南的海城喇叭戏到辽北的东北二人转,每一项非遗都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记录了辽宁人民的生活变迁。


  创新发展

  非遗采访关注重点


  非遗记录了辽宁先民的生活,成为历史记忆,但同时作为曾经最有活力的生活和生存技艺,它们应该是最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技艺。本次《天辽地宁说非遗》策划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辽宁日报》记录和响应非遗项目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在《天辽地宁说非遗》策划之初,策划方案便写了近两万字,以期写出有深度的扎实报道。辽宁的非遗,应是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如辽宁大学民俗学教研室连续7年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故事讲述和创意表演实践活动,组织了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戏剧艺术节”活动。在此期间,师生们共同创作了300余则音频故事、30多部故事舞台剧、30多个故事视频短片、40多个故事剧本,并将这些作品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辽宁鼓乐这一濒临失传的古乐种被引入沈阳音乐学院院校体系,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再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桓仁盘炕,目前桓仁会盘炕的多在50岁以上,盘一铺炕约4000元,成本高、占地大、时间长。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非遗中心创新非遗技艺传习方式,以非遗带动扶贫。记者在报道中将镜头聚焦到非遗中心主任李久旭——“组织盘炕传承人去贫困户家中免费盘炕,大家共同讨论炕怎么盘最好。一场活动下来,贫困户省下4000元,我们也进行了技艺培训,一举多得。”

  在盘锦非遗采访中,活跃的非遗传承人都在创新发展。刘家果子铺要减糖控油,郭氏虾油虾酱制作技艺减掉了产品中20%以上的盐分,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饮食习惯;辽河口渔家菜则是在传承“不时不食 不地不食”传统理念的同时,又将科学处理“河蟹豆腐”减少苦涩感带到了烹饪流程中,成为晋级米其林一星餐厅的重要菜品。

  这一切都成为《天辽地宁说非遗》专题报道中的精彩片段,使非遗传承的人们也有了模仿、学习、交流的机会。


  视觉语言

  呼应山海地理概念


  山海地理之间的非遗,是《天辽地宁说非遗》策划的核心要义,本次策划中系列新媒体产品,都在使用生动的视觉语言反映辽宁非遗的特色和魅力,同时呼应山海地理的概念。

  4个H5产品都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辽宁非遗项目的全貌和最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包括“辽宁非遗地图”“辽宁剪纸地图”“辽宁雕刻地图”“辽宁美食地图”。

  预热短视频与纸媒特刊同步推出,以快闪的形式汇总辽宁非遗项目的精彩瞬间,配以说明文字:“跃动指尖艺术,工巧殊胜风华;品读千载匠心,思接百味人间;风雅根固魂盈,汇成非遗盛宴;薪火丝缕不绝;辽海文脉绵延。”其后又陆续推出3个系列12部微纪录片:“守艺”篇,聚焦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说唱艺术;“匠心”篇,聚焦雕刻、剪纸、刺绣等民间技艺;“味道”篇,聚焦辽宁传统美食。

  与此同时,辽宁国际传播中心(LICC)与辽宁日报新媒体还联合推出系列双语短视频(中英、中韩),每集约5分钟,在iLiaoning多语种外宣平台及中国辽宁(Liaoning,China)、爱辽宁(iLiaoning)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并“借船出海”,联络海外外文及华文媒体落地报道,扩大全球影响力。

  辽宁国际传播中心还通过鲜活的线下活动为古老的非遗项目吸引在辽留学生群体,开展走进高校线下活动,通过传承人宣讲、海报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圈粉“Z世代”;同时,联动海外孔子学院等院校开展视频展播和研讨活动,借助青睐中国文化的海外青年进行精准传播,以吸引更多海外青年了解辽宁、爱上辽宁、向往辽宁和辽宁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