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社“中国式现代化100问”——

理论融媒产品:三分钟里亮绝活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朱小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8

  “中国式现代化100问”是四川日报社联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西南财经大学共同打造的理论融媒产品,从2023年5月4日开播,2023年5月8日在《四川日报·思想周刊》上刊发,至2024年5月27日收官。“中国式现代化100问”共推出100篇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文章,以及100条理论短视频,来自全国范围内的31家院校和科研机构的92名专家学者参与,四川日报全媒体自有平台专题浏览超4800万人次,全网点击量超2亿次,留言超1.1万条。该报道以其独特的问题意识、生动的讲述风格和对于读者需求的关切,为我们展现了理论文章应有的传播效果,为理论传播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问题意识,回应时代的需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的最大特点便是始终将问题意识贯彻始终,面向公众征集、筛选问题。通过对100个小问题的回答,描述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问题,为关心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的人民群众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读。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100问”报道精准地回应了时代的需要,提出并解答许多牵动人心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对具体领域的深入探讨,如“如何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又有涉及国计民生的广泛讨论,如“如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十四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计问题,回应了百姓的关切;还有地方对于自身如何发展的关注,如“四川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四川如何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等问题,展现四川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对于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的思考。

  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让专家学者有了更多解读和研究的空间,也让普通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增强了百姓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认识和理解,让党的创新理论得以更加生动地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次创作,严肃与活泼兼具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的多元传播路径上,四川日报社展现了高度的创新和跨界融合思维。报道除在《四川日报·思想周刊》上刊发外,还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川观新闻、抖音等平台同步开设专栏,让文字与视频两种媒介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理论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力。

  与《四川日报》上刊发的文字版相比,“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的视频版在文字的基础上展开了二次创作。川观智库的研究员们亲自出镜,为每一篇文章录制真人讲解视频。在短短3分钟左右的视频中,讲解员们不仅精准提炼了相关问题的核心脉络和重点,还结合丰富的解说图片和视频素材,以网络化的语言风格对相关问题进行全新解读和呈现。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理论解读的层次性,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复杂的理论问题,实现了严肃话题的鲜活化传播。

  从社会反响来看,二次创作的视频版“中国式现代化100问”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日报全媒体自有平台上的专题浏览量超4800万人次,显示出公众对这一创新产品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同时,该作品还获得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澎湃新闻等多个主流媒体平台的转载报道,全网点击量突破2亿次,证明了严肃的理论问题同样可以讲得鲜活生动。

  围绕读者,引领传播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中国式现代化100问”中可以看到,四川日报社始终秉持着鲜明的读者意识,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读者关心的议题相结合,不仅将理论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大大提升,还巧妙契合了网络传播规律,有力助推了自身的传播发展。

  作为读者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对“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理论常给人以深奥、晦涩之感,但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媒体在传播手段上的创新和加强至关重要。‘中国式现代化100问’正是从实践出发,历经一年多时间,通过一系列可视化、通俗化、大众化的产品尝试,成功地将理论转化为人们心中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指南。”

  除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外,“中国式现代化100问”凭借自身对于群众需求的把握,也赢得了广大普通读者的喜爱。成都兴城集团下属成都建工七建的谢邦利留言提到,“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对国家政策保持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的推出,让我惊喜地发现理论学习也可以如此轻松有趣。每期短视频仅3分钟,却能将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解读,再配上生动的动画展示,让我对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随着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新闻不再是单向的生产传递,而是要与读者进行深度对话。“中国式现代化100问”的推出正是新闻工作者意识到了读者的重要性,对互联网传播规律进行了精准把握。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100问”通过文字与视频的多元形式,不仅生动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而且开辟了理论报道的新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始终紧密围绕读者关切,彰显了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跟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