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文化的史与诗

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7

  印刷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孙宝林、尚莹莹的著作《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山西经济出版社)是对印刷文化的一次科学考古与诗意表达。本书通过详细调查与文献考证,对印刷术与印刷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与解读,勾勒其发展脉络,展望其未来发展。

  “印刷史不仅是一门技术史、创新史,更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进步史。”从历史的维度看,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对社会文化变迁和思想演变的一次深刻洞察。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印刷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技术工具,逐渐演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本书深入挖掘了印刷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专题形式串联了印刷技艺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印刷技艺的进步对文化形态的影响与塑造。

  这种历史叙事、文化视角的阐释模式赋予了学术以温度,跳出了学术话语对普通读者阅读的桎梏,如孙宝林所讲“用四成大众化的传播语言去介绍六成的学术内容”。全书用12个专题,散点成线的叙述结构,为这一重大文化叙事注入厚重内涵。亦如孙宝林所讲“文化性是印刷出版的主要价值取向”,《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这样一部集历史叙事与文化视角于一体的优秀之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见解,更激发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有其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形态,印刷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技术”内涵的文化形式,其发展史与材料和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

  从全书的专题选择与结构看,作者非常注重物质性的“术”与意识性的“文化”间的平衡,从甲骨石刻到手抄,再到雕版与活字,以及后来的机械与计算机时代印刷技艺,勾勒出整体性的脉络,填充以具体历史时期印刷技艺所塑造的文化产品与文化形态。本书在整体的“技术史”的视角下讲述“文化史”,并以“文化史”的演变佐证印刷作为一种“技艺”对文化的影响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作为一部“史”,作者没有将时间起点作为全书的叙事起点,而是始终秉持着考察印刷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意义为逻辑起点,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大历史观,从“书写”“记录”“典籍”等入手,在文化史的基础上,探索人类对文化创造、记录以及保存的不断追求,阐释客观的技术因素与能动的精神诉求之间的双向奔赴。

  历史不是史实的堆砌与排列,而是一种叙事,是时代环境中的人的活动与创造。读完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起源于中国的印刷术的一种独特情感。如果说全书的第一讲《光明来自东方》是对历史的一种诗意表达,那么,第五讲到第七讲中关于中国近代以来风雨飘摇中的印刷工业的发展与民族复兴、文化进步间的关联的叙述,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源自中国,走向世界。任何优秀的文化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的。《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一书既是讲好中国传统印刷文化故事的重要参考,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具体实践,还是促进国际版权贸易交流的一项重要成果。2022年8月,《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入选2022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

  此次,山西经济出版社携《传统的未来:印刷文化十二讲》英文版亮相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并将在展会现场举办图书首发式。图书英文版历时4年打造,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不仅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范围内对印刷文化的重视与研究,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中国故事精彩纷呈,中华文化影响显著。立足于时代的广阔舞台,我们自当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自当以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理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版权文化学术话语体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版权文化的国际表达,让版权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