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超级装备”的蓬勃心跳

作者:韩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7

  “这是一本用光影折叠而成的书册。流动的帧率慢下来,化为文字的静谧城堡……你可以在字里行间,完成一场数字科技的奇观之旅;也可以在方寸之间,细细丈量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每一次非凡进步;更可以用耳朵熨帖精美的图片,聆听中国几代工业人的蓬勃心跳。这本书,缘起于一部纪录片。”

  这是《超级装备》(电子工业出版社)前言里的一段文字。既然图书缘起于纪录片,那么关于图书的创作,当然得从纪录片说起。

  纪录片《超级装备》聚焦当今中国最前沿、最先进的国产尖端装备。这些科技成果,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福祉。该片不仅展现了科技奇观之旅,更彰显出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精神内核。

  对“超级装备”“伟大躯壳”的描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包含对装备庞大机体的解构、极限能力的刻画、神经系统以及外部感知能力的描述。但在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同时,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装备、人、肉眼所见的一切,究竟是什么维系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影像,难道只能止步于对“伟大躯壳”的描绘吗?那些日夜忙碌、在“超级装备”面前如此渺小的人们在想什么?守着平凡和寂寞,他们的“诗和远方”又是什么?

  每次采访,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希望叩开他们的心扉。我们满怀敬意地走近他们,因为相信“伟大躯壳”内一定会有非凡的魂魄。在展现丰满的物质世界同时,我更想展现灵魂的力量。

  采访录制过程中,我遇见了很多人。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总是深深地打动着我,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然而,由于受篇幅限制,也是出于切题的需要——展现“伟大躯壳”是纪录片《超级装备》的第一要务。所以最终,这些最为感人的内容,我只能取其一二,压缩在节目片尾的“彩蛋”里。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因此,当获悉要准备创作《超级装备》图书时,我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我想,终于可以弥补这个遗憾了。

  重新整理累积3年的创作笔记,仔细梳理图书的主干和枝叶,几易其稿,最终,以“超级装备”为主体,从“文字”“影像”“声音”等不同维度展开叙事的创作思路被确定下来。

  其中,《心中的“超级装备”》这一章,以完整的人物专访形式,刻画了在宏伟装备的背后,那些成就着举世伟业却甘守平凡的缔造者,在长达数十年的装备研制历程中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遭遇困境时的艰辛和坚强。他们,是中国装备的灵魂!

  《超级装备》图书,给这些内容的呈现以足够的空间。这是图书无可替代的价值,也是图书对影像的补充。就像电影胶片,如果没有显影液,胶片就无法显影。这本书,就像精神的显影液,把装备背后的魂魄“显影”出来。

  从前期采访到纪录片成片,历时3年。我带领团队跑了33个城市和地区,10次北上,9次南下,3次出海,行程6万公里。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洋,从零下27摄氏度严寒到45摄氏度高温酷热,最后这一切熔炼成250分钟的5集纪录片。

  创作过程中,团队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如何把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观众易消化吸收的知识内容,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难题之一。

  2020年12月1日,是一次难忘的采访。为了给我们讲解“氢原子磁共振原理”,陆续有13位工程技术人员走进会议室。他们十分耐心且尽可能详尽地讲解着,但我们还是一头雾水。

  《超级装备》纪录片所呈现的装备,无不是人类最高等级的智慧结晶,充满科学原理、专业术语和枯燥数据,是其“天然秉性”。但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面临的困境是,如何让普通观众理解这些“高级抽象”。

  我想到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在她年幼时,莎莉文老师曾把她的手放入泉水,让她感受水的清凉;让她触摸落英,感受花瓣的柔软。后来,海伦·凯勒写道:“我的春天是一座玫瑰园……”

  泉水、花朵是具象的,但人对“春天”的感受是抽象的;泉水、花朵是简单的,但人对“春天”的感受是复杂的。从具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

  会议室里,13张面孔组成一本启示录,让我明白自己的使命是,化繁为简,重返具象。

  但这并不容易。如果把专业知识比作难啃的“硬骨头”,并非我们把“骨头”敲碎,观众就能明白。因为敲得再碎,它还是“骨头”,性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把“骨头”吃下去,并且分泌大量的“消化酶”去分解和消化,最终把它们变成易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复杂的化学过程。

  于是,在“深海一号”,“高120米、总重量超5万吨”的抽象数据,被我们转化为“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投影平面有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排水量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的具象信息。在白鹤滩水电站,“坝高289米、坝长709米、浇筑它要耗费800多万立方混凝土”的枯燥数字,被我们转化为“坝体相当于埃及胡夫金字塔体积的3倍多”的空间信息……

  一次次想象和转化,让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从抽象的“春天”重返具象的泉水和花朵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创作困境以及在挣脱困境后的美妙感受,观众在纪录片里却无法感受到。《超级装备》图书又一次弥补了这个空缺。

  在《影像里的“超级装备”》这一章,焦点从台前转向了幕后,以“拍摄日志”的形式,描述了创作者把“无机”的装备拍出“有机”的质感,将指尖上的精密装备拍成恢宏宇宙的创新巧思,也展现了摄制组在海底隧道、装备车间、医院手术室等不同场景下的极限拍摄,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纪录片人每一次的乘风破浪,不仅是为了记录中国工业的壮丽风景,也是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从纪录片到图书,《超级装备》并不只是从画面变成了文字,从动态变成了静态,从有声变成了无声,而是从多个维度完成了一次复杂的转化。图书对隐藏在纪录片背后的多重信息进行了解压,让人们了解到“超级装备”的前世今生和台前幕后。

  如果说,纪录片呈现的是冰山一角,那么《超级装备》图书,则把海面以下更大体量的冰山显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