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散书写”到“主流”回归

作者:何雨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7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同年,布克奖、龚古尔奖也被非洲作家收入囊中——非洲作家已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群体性力量,以“非主流文学”的姿态冲击着所谓的“主流文学”。

  以古尔纳为代表的非洲作家始终秉持着共同的“流散主题”,并以“流散书写”隐喻自我身份,凭借全球化视野消解西方霸权,从而建构起合理性的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如何理解“流散”?一方面,文化殖民是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西方话语占据主导地位时,本土文化将被排挤到边缘,非洲人就处于“失语”状态。另一方面,非洲人因各种原因到异邦生活、求学,在跟异质文化龃龉、冲突与融合中,生发出自我身份认同、边缘化处境、种族歧视和家园找寻等问题。“流散主题”聚焦此类问题,“流散书写”关注身份困境和边缘化处境。

  2023年,由西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的“非洲文学研究”丛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该套书是我国首个非洲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成果。研究团队站在“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制高点,立足中国文学文化立场,融入非洲文化腠理,打破西方话语模式、批评窠臼和认识阈限,重新确立研究目标和审美标准,建立非洲文学坐标系,揭示其世界文学文化价值,建构中国学者自己的文学观、文化观、批评话语和理论体系,绘制世界文化新版图,建立世界文学新体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丛书主编朱振武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丛书中的“精选文学作品”系列是团队在翻译大量文本并开展学术研究之后遴选出

  来的。非洲文学远不止西方人认定的那部分作品,其体量和质量都远远超出西方学界的固有判断。“经典文学作品”系列则是指世界文学界已经认可的非洲文学作品。由于相关研究以西方视角为基础,在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上存在一定偏颇。该套丛书则是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判断和诠释。可以说,“精选”与“经典”互为表里,形成互衬。

  文学即人学,以“人”为中心。人又深受时代、地理、习俗等因素影响,所以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非洲文学以其独有的口述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独领风骚。但因经济、政治等因素,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认可与重视。以英美文学为主、德法日俄等国文学为辅的文学归属“主流文学”,而非洲、中国文学等被视为“非主流文学”,如此偏激的划归存在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傲慢与偏见”。

  “二战”后,非洲文学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今天的非洲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界一股强劲的力量,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开辟具有非洲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全球文化领域的关注热点,进而实现“主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