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宝库里寻找源头活水 在文化创新中把握融合脉搏

作者:本报记者 王勤 祝小霖 牟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2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代表共话印刷文化传承与发展。


  与会代表专题调研上海印刷集团“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项目。


  与会代表参观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


  印刷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5月14—15日,在中国近现代印刷发源地上海,一场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的印刷文化专题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延续已成功举办5届的中国出版印刷者大会的融合创新基因,此次活动携手全国出版印刷界知名专家学者、领军企业代表,以印刷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印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把印刷文化宝藏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如何在科技手段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当下进行文化创新?上下游、产学研如何深度融合衍生出新体验、新连接、新模式?与会代表就此进行热烈交流与研讨。


赓续守护

  为传承印刷文化贡献力量


  我国是印刷术发明国。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到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从单色印刷到彩色印刷的拓展,印刷术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如何赓续守护,让千年印刷文化瑰宝璀璨依旧?活动现场,出版印刷人探古寻今,思之行之。

  “印刷文化绵延千年依然光彩熠熠,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是出版印刷业进行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表示,此次双方携手搭建平台,希望启发思路、激荡思维,深入挖掘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深厚源泉和文化底蕴,多维度展现出版印刷产业链的融合举措和创新成果。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远涛认为,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书籍社会和印刷文化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无数种可能等待去发现和触发。要在加强中国书籍社会史和印刷文化史的研究和出版、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印刷出版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印刷出版文化和红色出版印刷文化、在新技术革命大潮下不断推进出版印刷文化的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多做努力。

  在印刷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创造中,出版印刷业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

  “出版印刷业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形式,通过生产供给产品,介绍和传递思想内容,反映和传播意识形态。”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仇英义表示,作为出版印刷业,必须站在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出版印刷业的地位作用,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龙文彬在主题演讲中深入阐释印刷文化的历史内涵。他说,印刷文化纵向上系统诠释印刷术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横向上与书籍史、出版史、传播史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印刷人要根植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深厚基础,衔接传统现代,鲜明生动地讲好印刷故事。

  在上海这个古老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之地,印刷文化的传承故事正在被述说。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剑毅介绍,作为国有主要书刊印刷企业,上海印刷集团在做好印刷主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成为服务出版印刷的文化企业,通过印刷文化博物馆、展示馆建设等,推动印刷文化、字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深度融合

  碰撞出版印刷文化创新火花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印刷文化焕发新生,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此次研讨碰撞出文化创新的思路:印刷与出版深度融合、印刷文化与工业旅游深度融合、印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上海印刷集团旗下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三大出版印刷品牌企业,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和书刊印刷市场发展趋势重新明确品牌发展定位;旗下上海字模一厂的“华丰铸字”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后又成功入选首批上海市工业遗产名单;推出“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项目、打造文化地产品牌“印坊in”,让多年的文化品牌培育运营经验厚积薄发、迸发新生。

  沈剑毅介绍,作为宣传文化阵地的重要一环,上海印刷集团一直努力把印刷文化建设经验打造成代表上海印刷业的样板项目和精品工程,更好地履行印刷文化传承传播责任。如今,以印刷元素为核心的文化品牌成为上海印刷集团印刷主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工业旅游项目、印刷文化地产项目、“尚映”展陈展览输出服务的融合创新,让印刷文化的拓展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赓续印刷文化,培养更多出版印刷传媒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表示,院校应赓续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精准对接,让课堂教学同工作领域紧密衔接。

  活动现场,出版人、印刷人深入交流主题出版、精品出版、教育出版等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度分享上下游模式创新、技术应用、文化衍生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展现印刷文化传播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出自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和《千古霓裳:汉服穿着文化》,融合的“新思”无处不体现。化学工业出版社印务中心总经理于立宣认为,所有的创新最终都归结为产品创新,文化产品的创新分为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及产品延伸。如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的《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通过内涵丰富的设计理念,别致典雅的印制工艺,传达出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部主任郑刚表示,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从一域服务全局,以制度、规范、创新为抓手,高质量做好重点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工作,推出极具思想性、实践性、可读性的优秀出版物,使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中国声音愈来愈响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高级主管郭绪分享道,从“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到“打造精品教材”,教材印制在传承出版印刷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出版印刷产业链看,教材印制是设备更新的推动者、技术创新的促进者,更是标准革新的积极参与者。

  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华和北京至一中和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田静分别从营造印刷文化全新情景体验和利用书口美学工艺赋能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享。“对印刷企业来说,通过开展工业旅游、科技旅游,能够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王华说。


  彰显价值

  建圈强链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此次活动将印刷历史与创新实践相结合,“链”接出版印刷行业上下游,汇聚中央及上海重点出版单位、各地印刷企业及设备器材企业等单位代表共计100余人。“既向内交流先进经验有效做法,突出专业性、时代性、前瞻性发展方向,也向外拓展周边上下游产业产品、紧密链接提供优质精神文化食粮所需内容与服务”“演讲内容有深度思考、有典型实践,具有行业示范意义”“期待而来,满载而归”。这场为期两天的印刷文化交流研讨,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与点赞。

  活动期间,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上海印刷集团“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项目及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等的专题调研中,与会代表既追寻红色印记,了解一代又一代印刷人始终追随党的足迹,用印刷传播革命真理,用印刷弘扬精神文化的事迹,又感受实景复原龟兹石窟的壮观场景,直观看到洞窟内结构、壁画故事以及不可移动的千年石窟艺术;既通过园区印刷文化设施、印刷博物馆、印刷生产车间的串联,体验“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多视角工业打卡活动路线,又感受中国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春、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栗延秋、广东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志健、山东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贵雪媛、河北新华第一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史可军、河北新华第二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张仁辉、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刷厂厂长魏革等与会代表就印刷文化传承创新展开深度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探讨印刷文化传承发展,对引领出版印刷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融入此次活动研讨成果,活动主办方也将继续回应业界对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热切期盼,搭建第六届中国出版印刷者大会这一贯通产业链的权威专业平台,使主题更为丰富、参与更为广泛、交流更具内涵。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勤、祝小霖、牟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