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

小切口大主题触摸绵绵中华文脉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中国文物报》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创新发展、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聚焦各地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注重策划创新性

  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中国文物报》承袭办报传统的同时,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直接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点,不仅在《文化中国行》专栏中注重策划的创新性,而且在做有深度、有温度的优质内容上下功夫,不仅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等方面组织记者采写相关的深度稿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多维度立体式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和美好精神追求,有效地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展示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纵观《文化中国行》专栏可以发现,其在栏目定位和内容策划上注重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双线并存。该栏目的稿件放大细节,突出个性,以小见大,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文以载道的内容取向,使栏目显现出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特色。如《整体保护 活态传承 在同里古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绵绵浸润》一文讲述出同里古镇几十年的保护历程,一个以保护传承活态遗产为宗旨、不断探索保护与更新融合方式和融合尺度的创新过程;《当课本照进现实——在地感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鲁迅的散文名篇入手,详细介绍了鲁迅故里修旧如旧、打造经典风貌历史街区的故事……在专栏内容选择和稿件采编过程中,主创人员关注时下读者关心的热点,通过记者对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古村古街的见闻感受,去体味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思想。

  同时,《中国文物报》在《文化中国行》专栏的版面上,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不仅在报纸的固定位置设立统一的“文化中国行”栏头作为醒目的标识,通过矩形图框和毛笔书写的“文化中国行”专栏字符,更将专栏的策划创新与文化底蕴融于一体。

  注重内容深度性

  新闻之“新”,贵在呈现报道对象之新奇、新颖的本质特征。《中国文物报》所选择的报道对象恰恰都是“旧物”,如何让“旧物”呈现出新气象,是《文化中国行》专栏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文化中国行》专栏所选择的报道对象,都是一些鲜活和易于让人接受和能产生共鸣的内容,如同里古镇、三味书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热门打卡地。对于这些非常熟悉的报道“对象”,记者采写时非常留意生活当中、社会发展中的每个微小细节,从而放大细节,呈现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很好地突出了栏目的个性。

  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在突出新闻之“新”的同时,还要在内容深度上下功夫,才能吸引和汇聚一批属于自己的阅读人群。在《文化中国行》专栏中可以看到,《江苏吴江让文物资源成为“吴”价之“保”》一文利用翔实、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出该地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擦亮“江南文化”品牌,让更多文物资源成为“吴”价之“保”;《走进半坡,走近中华远古文明》一文将文献资料记载与记者采访见闻合一,讲述出西安半坡博物馆为讲好文物故事、传播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贡献力量……可以说,《文化中国行》专栏在主题策划上做文章,深度挖掘采访资源,分析报道对象的深度性内涵,讲述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

  此外,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则。《文化中国行》专栏以提高报纸专栏内容的影响力为己任,从选题策划创新和生产深度内容两方面传承了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借鉴和吸收新媒体传播内容新鲜独特等长处,连接线上与线下,进一步增强了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